论康德的至善学说
发布时间:2020-10-17 03:27
康德的至善理论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康德的道德哲学尽管是显学,但人们往往更为注重对其中的自由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对其至善学说的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认为至善理论是康德哲学中保守落后的部分。其实,康德的至善学说以及与其结合的目的论思想和其自由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康德的至善学说更能够代表康德哲学所能达到的至高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至善学说。本文试图在将康德的至善学说与传统善的理论特别是至善理论进行比较的前提下,对康德的至善学说的基本理路、基本内容作一研究,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康德以前传统哲学中善的观念的历史,特别是至善观念的历史。传统哲学中的至善理念对康德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康德继承的对象,同时也是康德批判的对象,它们对于理解康德的至善学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传统至善学说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做以考察。这里的考察试图在全面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前提下,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康德所吸取的关于至善的不同规定,另一个就是康德对将至善看作外在的实体,并将其看作意志之决定根据的至善思想的批判。依照着康德批判目标的内在构成,即在第一批判中对至善(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作为知识规定的批判与第二批判中对至善作为意志决定根据的批判,以及最终把至善确定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并把这种统一归结为神。我们把本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主要在知识层面上来界定和理解至善的哲学传统,主要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二、构成德性与幸福统一的至善内容在康德之前哲学中的体现,主要涉及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三、作为至善本身的神或上帝——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四、在这种背景下康德的至善取向。 第二章主要结合“三大批判”的相关文本介绍康德至善学说的基本思路。与传统至善理论比较,康德吸取了传统至善学说的某些内容,将这些内容安排在了以意志自由为基础的理路中,从而形成了从人的自由到至善的解释思路。通常在对康德至善理论的评价中,人们往往更为注重康德从内容上对传统至善理论的继承,由此认为康德提出至善理念是一种向神学形而上学的倒退。其实,康德尽管继承了传统形而上学包括神学形而上学关于至善的内容规定,但是已经把它们安排在了以自由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思路中,至善在这里获得了新的意义。康德思考至善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个就是在批评传统形而上学以及一切将至善实体化、对象化的基础上,将至善回归为自由的过程,由此确立了自由是整个至善理论的基础;另一个过程就是从自由出发推演至善,从而导致了至善地位在整个系统中的转换。这种转换又贯穿着康德所具有的人学立场。在对这两个过程的分析中,我们还简要介绍了康德对经验主义“善”的理论的批判以及康德的至善观念在内涵规定与对象所指方面与传统“至善”观念的差别。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实践理性批判》、《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以及《判断力批判》等几部著作的梳理,试图对康德至善的内容进行整理。参考学者们的研究,康德的“至善”包含三个层面:“个体的善”,“神性的善”,“共性的善”(也称共善)。“个体的至善”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理念,包括“最高的善”(德性)和“完满的善”(德性与幸福的一致)。康德意识到德性与幸福的比配是无法在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世间完成的,进而提出了更高意义的“本源的善”或“神性的善”,即作为至善的上帝。只有通过上帝这个至高条件,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才是现实的。由此就引申出了康德的道德神学。但是康德并未因此而止步,他进一步探讨了一种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可能性,即在上帝立法下的个体人的联合体的可能性,这也就是康德更深层次的作为共善的至善。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共同的善或社会联合体的善,它是理想至善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主要介绍康德的至善理论的矛盾及其对思辨哲学方法的影响。康德至善学说的矛盾包括人和神、人学和神学立场的矛盾、知性式思维和目的论式思维的冲突。黑格尔通过消解知性方法,上升到思辨方法,吸取了康德的至善及合目的性的思想,形成了他的描述绝对理念发展的思辨哲学体系。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516.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康德之前道德哲学中“善”的演绎
1.1 由“知”而生的“善”
1.1.1 德性知识论中的善概念
1.1.2 柏拉图的“善”理念
1.1.3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1.2 德性与幸福作为“至善”
1.2.1 斯多葛学派的“善”
1.2.2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2.3 以怀疑主义为根源的情感道德哲学
1.3 由“神”而来的“善”
1.3.1 奥古斯丁的“上帝至善”论
1.3.2 托马斯的“思辨神学”
1.4 小结
第2章 康德至善学说的基本思路
2.1 对至善之实体性及其之为意志决定根据的批判
2.1.1 通过对“独断”形而上学的批评消解至善的实体性和真理性
2.1.2 对“善恶概念是道德决定根据”之观点的批评
2.1.3 对道德哲学上经验主义的批评
2.1.4 对“一切以客体为意志决定根据的”外在决定论的批评
2.2 从意志自由到“至善”的基本思路
2.2.1 自由及其现实性
2.2.2 以自由为前提的“至善”概念的提出
2.2.3 以自由为前提的“至善”的基本含义和所指
2.3 康德思考至善思路之总结
第3章 康德对至善学说的深化
3.1 “个体善”的内容
3.1.1 意志的决定根据与意志的客体
3.1.2 “最高的善”和“完满的善”的基本内涵
3.1.3 德性与幸福的辩证法
3.2 具备神性的“本源善”
3.2.1 对思辨神学中上帝的扬弃
3.2.2 关于上帝的道德证明
3.2.2.1 灵魂不朽
3.2.2.2 上帝存在
3.2.3 道德神学中“本源善”的显现
3.3 具备共性的“共同善”
3.3.1 “共同善”建立的历史目的论基础
3.3.2 人性中的“共同善”与“共同恶”
3.3.3 伦理共同体的建立
3.4 小结
第4章 康德至善学说的矛盾及其在思辨哲学中的发展
4.1 人和神、人学立场和神学立场
4.2 知性式的思维与目的论式的思维
4.3 至善学说与思辨哲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4200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516.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康德之前道德哲学中“善”的演绎
1.1 由“知”而生的“善”
1.1.1 德性知识论中的善概念
1.1.2 柏拉图的“善”理念
1.1.3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1.2 德性与幸福作为“至善”
1.2.1 斯多葛学派的“善”
1.2.2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2.3 以怀疑主义为根源的情感道德哲学
1.3 由“神”而来的“善”
1.3.1 奥古斯丁的“上帝至善”论
1.3.2 托马斯的“思辨神学”
1.4 小结
第2章 康德至善学说的基本思路
2.1 对至善之实体性及其之为意志决定根据的批判
2.1.1 通过对“独断”形而上学的批评消解至善的实体性和真理性
2.1.2 对“善恶概念是道德决定根据”之观点的批评
2.1.3 对道德哲学上经验主义的批评
2.1.4 对“一切以客体为意志决定根据的”外在决定论的批评
2.2 从意志自由到“至善”的基本思路
2.2.1 自由及其现实性
2.2.2 以自由为前提的“至善”概念的提出
2.2.3 以自由为前提的“至善”的基本含义和所指
2.3 康德思考至善思路之总结
第3章 康德对至善学说的深化
3.1 “个体善”的内容
3.1.1 意志的决定根据与意志的客体
3.1.2 “最高的善”和“完满的善”的基本内涵
3.1.3 德性与幸福的辩证法
3.2 具备神性的“本源善”
3.2.1 对思辨神学中上帝的扬弃
3.2.2 关于上帝的道德证明
3.2.2.1 灵魂不朽
3.2.2.2 上帝存在
3.2.3 道德神学中“本源善”的显现
3.3 具备共性的“共同善”
3.3.1 “共同善”建立的历史目的论基础
3.3.2 人性中的“共同善”与“共同恶”
3.3.3 伦理共同体的建立
3.4 小结
第4章 康德至善学说的矛盾及其在思辨哲学中的发展
4.1 人和神、人学立场和神学立场
4.2 知性式的思维与目的论式的思维
4.3 至善学说与思辨哲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2 戴景平;;至善:生活意义的最高追求[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3 牟世晶;;对柏拉图善理念的探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传有;;对康德德福一致至善论的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2年03期
5 丁宁;;论康德的至善学说[J];东方论坛;2009年04期
6 胡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古希腊社会文化价值目标的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殷小勇;至善与圆善——论牟宗三对康德三个公设的消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杨豹;;理性、中道与幸福——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王小波;;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2844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