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12:03
人性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各家学派便对此开始了思考与争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在这一时期诞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自西周以来至春秋末年便出现了人性思想的萌芽,士大夫阶层开始关注人性问题,孔子正式提出人性思想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对性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中庸》和孟子的人性论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展现出了儒家人性论一脉相承的文化脉络。《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在“天”、“命”、“性”、“诚”、“心”、“情”等范畴的解释上有着许多异同点,他们都以“天”作为人性的终极根源,遵从天道的教化,都以“诚”作为人性的重要特征,认同人性真实无妄的特征。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异,《中庸》更重视“命”之作用,而孟子更强调“天”对人性的界定;《中庸》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的理路相似,更侧重于“以情释性”,而孟子则从产生善端的本心出发,主张“以心释性”。二者不仅在对人性内容的阐述上有所不同,在修养方法上也有诸多区别。在修养方法方面,《中庸》遵从一内一外两种修养途径,分别是“尊德性”与“道问学”,而孟子更重视向内寻求的修养路径,以本心为中心,通过“寡欲养气”、“求放心”与“反身而诚”的方式来涵养和扩充本心;在修养境界方面,二者表现出了一致性,不论是《中庸》的“内外兼行”,还是孟子的“向内寻求”,最终都是要达到“至诚”的圣人境界,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的人文关怀。《中庸》和孟子的人性思想各有特色,《中庸》的人性思想总体来说较为简略,但在性命和天道问题上有着建构性意义,将人性的本质归为“中”与“诚”;孟子的人性论更加完善和系统,引入了本心的概念,并且首次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中庸》与孟子的人性思想都是先秦时期圣贤对人性的思考,在中国人性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内容和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22.1;B22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第一节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渊源
一、“性”字的解读以及向人性论的扩展
二、孔子对人性的探讨
三、《性自命出》篇关于人性的论述
第三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内涵和范畴比较
第一节 《中庸》和孟子对人性的解释
一、《中庸》对性的解释
二、孟子对性的解释
第二节 《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相关范畴比较
一、天与命
二、诚
三、情与心
第四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修养方法和境界比较
第一节 修养方法的比较
一、《中庸》“内外兼行”的修养方法
(一) 尊德性
(二) 道问学
二、孟子“向内寻求”的修养方法
(一) 寡欲养气
(二) 存心养性
(三) 反求诸己
第二节 修养境界的比较
一、至诚
二、天人合一
第五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评价及影响
第一节 对《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的评价
一、《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特点及不足
二、《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异同之总结
第二节 《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8658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22.1;B22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第一节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渊源
一、“性”字的解读以及向人性论的扩展
二、孔子对人性的探讨
三、《性自命出》篇关于人性的论述
第三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内涵和范畴比较
第一节 《中庸》和孟子对人性的解释
一、《中庸》对性的解释
二、孟子对性的解释
第二节 《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相关范畴比较
一、天与命
二、诚
三、情与心
第四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修养方法和境界比较
第一节 修养方法的比较
一、《中庸》“内外兼行”的修养方法
(一) 尊德性
(二) 道问学
二、孟子“向内寻求”的修养方法
(一) 寡欲养气
(二) 存心养性
(三) 反求诸己
第二节 修养境界的比较
一、至诚
二、天人合一
第五章 《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评价及影响
第一节 对《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的评价
一、《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的特点及不足
二、《中庸》与孟子人性思想异同之总结
第二节 《中庸》和孟子人性思想对后世人性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涵;;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进路与义理架构[J];哲学研究;2015年02期
2 王珩;;中西“中庸”思想试论——以东方中庸思想为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3 汤晓晖;邱靖;;孟子人性观与荀子人性观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8期
4 白玉凯;;尽心知性知天——从孟子心性论看其内在超越特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年03期
6 刘树刚;张理峰;;孟子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程强;;孟子人性说的特异处[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8 王雷松;;论孟子的人性说[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升;;论《孟子》中“心”“性”“天”的关系及其与人性善问题的关联[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祁斌斌;;一种超越论的人性观——孟子人性论新解[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延飞;先秦人性论再探[D];山西大学;2011年
2 崔秀军;《中庸》人性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付琪;孟子人性论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8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