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0:2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是中共前五届的总书记,毛泽东评价他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思想界的明星”。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思想转变复杂,从早期封建儒学的被迫接受者到康、梁的“改革派”,再到“革命派”,之后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学说》是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标志。五四运动的洗礼、第二次被捕入狱等国内因素促进了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巴黎和会上对威尔逊主义的失望、十月革命后苏联以平等的态度待华、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国际因素加速了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而陈独秀的性格特征也是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陈独秀曾五次东渡日本,在那里他学习了日文、英文、法文,这为他接触西方的先进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他与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李大钊、施存统、维经斯基等人的宣传和介绍下,他加速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就不断地介绍西方思潮,作为《新青年》的负责人,陈独秀组织和翻译了部分马克思主义书籍。这些都为他转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条件。 早期的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有以下内容:他认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是近代三大文明之特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他十分同情劳动者,认为劳动者是社会中最贵重、最有用的人;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批判了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把妇女从封建的“三从四德”中解放出来。 中期的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有以下内容:他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过五个时代:原人时代、渔猎时代、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通过历史的演化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科学观与人生观之争中,陈独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批判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针对戴季陶等人对共产党的攻击,陈独秀在《给戴季陶的一封信》一文中捍卫了共产党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他认为工商业资产阶级是真正的资产阶级,而官僚资产阶级将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农虽然是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但并不是独立的革命力量。 晚期的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有以下内容:面对灾难的中国,陈独秀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救中国;他反对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主张在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他提倡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 自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陈独秀就不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即使被认为是取消王义者,甚至被开除党籍,他仍然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以《新青年》为平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储备了力量。陈独秀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例如:他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平均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自己等。陈独秀的阶级理论具有二重性,他认为工人阶级既是革命的,又是幼稚的;资产阶级虽然力量雄厚,但也是幼稚的。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启迪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他成为了中共最主要的创始人。但是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他认为中国必须经过资产阶级的专政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早期对工农阶级态度具有双重性、晚年对斯大林及其共产国际持全面的否定态度,对托洛茨基却持高度赞扬态度。 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化”。陈独秀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之所以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今天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然要以人民群众为依托。陈独秀当年就提出要应用自然科学法归纳研究社会科学,这一思维逻辑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无论陈独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成功与否,他对马克思主义探索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份历史遗产。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B2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陈独秀其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状况
        (二) 国外研究状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原因
    一、巴黎和会上对威尔逊主义的失望
    二、苏俄以平等态度待华
    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四、第二次被捕入狱
    五、五四运动的洗礼
    六、陈独秀的性格特征
第二章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来源
    一、留学日本,接触西方思想
    二、组织和翻译马克思主义书籍
    三、李大钊,施存统,维经斯基等人的宣传和介绍
第三章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1915年—1921年)
        (一) 社会主义乃近代文明之特征
        (二) “孔教不适现代日用生活”
        (三) 劳动者是最贵重最有用的人
        (四)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批判资本主义道路
        (五) 社会主义乃妇女解放之出路
    二、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观(1922年—1927年)
        (一) 《马克思学说》是其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标志
        (二) 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 在科学观,人生观之争中宣传唯物史观
        (四) 在批判戴季陶主义中捍卫阶级斗争
        (五)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三、晚期的马克思主义观(1928年—1942年)
        (一) 发展经济才能救中国
        (二) 反对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第四章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
    一、不断的探索性
    二、历史的继承性
    三、主要思想的前瞻性
    四、阶级理论的二重性
第五章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评论及其当代启示
    一、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贡献
        (一) 启迪了先进的知识分子
        (二)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 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二、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局限
        (一) 中国必须经过资产阶级专政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 早期对工农阶级态度的矛盾性
        (三) 晚年对斯大林及共产国际持全面否定态度,对托洛茨基持高度赞扬态度
    三、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一) 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化”
        (二) “中国梦”要以人民群众为依托
        (三) “应用自然科学归纳法研究社会科学”
        (四)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探索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份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立臣;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2 姜乐军;毛泽东对陈独秀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叶尚志;陈独秀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汪方挺;;陈独秀翻译活动述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赵军祥;;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韩虎林;;陈独秀翻译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朱洪;;论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聂皖辉;;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郭德宏;;论陈独秀晚年的社会主义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陈联俊;;陈独秀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2857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7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