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

发布时间:2020-10-27 22:1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我们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工具。科学维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维度。但是,唯物史观却不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科学体系。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反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认真剖析其批判精神和实践观的深层内涵,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不仅是“真”的学说,亦是批判资本主义、诉求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善”的学说,它内蕴丰富而深厚的道德维度。唯物史观不屑于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建立形式化的伦理学,而是把崇高的道德理想、价值诉求隐含于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理性思考之中,隐含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冷静的剖析之中,隐含于对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实践追求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大善”的学说,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诉求。可以说,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特质。道德维度是贯穿于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过程始终的内在意蕴和隐性前提,是其科学维度的价值归宿,它理应成为唯物史观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和新视角。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对于我们摆脱那种仅执着于科学维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片面性研究方法,拓展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使人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之维,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世界,马克思所批判的贫穷、不公正、不自由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精神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创新力,决定了我们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道德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需要。 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问题的有效路径。从唯物史观的道德解读原则出发,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发现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从抽象向科学的嬗变,正确地解释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运思与发展理路,而且能够深刻地领悟唯物史观中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内在统一,从而为论证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统一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正是解决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学”学者,大多否认或拒斥唯物史观内容体系和基本精神中的道德维度。在国内,多数学者沿袭前苏联的观点,在强调唯物史观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时,却忽视了其内蕴的与科学维度相辅相成的另一基本维度——道德维度。迄今为止,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依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研究的不足,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缺憾;不仅使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与内在特质,亦无法充分发挥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指导功能和价值。有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中,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将其道德维度的深层内涵在理论上完整、系统地揭示出来,打开其“真”的理论中处于遮蔽状态的“善”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内容体系,而且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可以定位于三个层面:其一,科学的道德批判之维。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视角转化,即从先前基于“道德评价优先”的抽象道德批判转向基于“历史评价优先”的历史评价和经济批判。但是,在这种批判视角的转化中,唯物史观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其建立于经济批判和历史评价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批判的道义性、科学性与辩证性的有机统一。其二,超越道德乌托邦的道德实践之维。唯物史观不屑于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生存实践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诉求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因而,它内蕴深厚的道德实践品质,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亦是超越道德乌托邦的道德实践哲学。其三,深切的终极关怀之维。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它既是一种终极价值关怀,亦是一种终极道德关怀,内蕴深厚的幸福意蕴。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与历史关怀、现实关怀、阶级关怀有机地统一,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终极关怀诉求。上述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理论上的重要呈现和深层内涵,其对于当代中国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历史评判的统一,对于当代中国立足道德实践来践行道德理想并推动道德进步,以及探寻终极关怀的现实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刻的道德合理性与道德必然性,它内蕴“以人为本”的道德旨归,亦蕴含着追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与生态道德的内在道德诉求,彰显出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意蕴、“真”与“善”的内在统 对科学发展观的道德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论透视和剖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需要,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的进一步理论延伸和现实观照。科学发展观的道德维度研究能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发展和具体体现,亦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 当代西方学界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存在着对唯物史观的科学与道德(人道)各执一端的片面性。一方面,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学者片面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这使他们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和基本理论维度;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摒弃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而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甚至将唯物史观及以其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人道主义,其结果,不仅抛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且对其道德维度的理解也是一种曲解而并非真正的把握。 在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中,伍德等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者拒绝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正义维度,这显然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读。而胡萨米等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则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正义或道德的立场,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一种正义批判。这种观点游离于历史唯物主义而抽象地谈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正义向度,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也不是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的正确把握。尼尔森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自己独特的睿智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不仅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客观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平等)的关系。尼尔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性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亦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悖论问题提供了可行的研究路径,其对当代中国正义观、平等观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03-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方法和思路
    五、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视界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
        一、道德维度:马克思唯物史观中被遮蔽的视界
        二、道德维度: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维度
    第二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
        一、严格学术规范意义上的伦理道德体系的缺失
        二、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向:从人本主义伦理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三、传统解读模式的误区
第二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意蕴与当代中国道德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与历史评价之内在统一
        一、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唯物史观的创立及马克思批判视角的转化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评价优先"视角下的道德批判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辨证批判立场:历史辩护与道德批判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内在统一
        一、唯物史观创立前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理论分歧与初步契合
        二、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在唯物史观中的自觉统一
        三、内蕴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道德批判意蕴
    第三节 当代中国道德批判之内在要求: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历史评判的统
        一、当代中国道德批判的必要性
        二、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统一:当代中国道德批判之客观要求
        三、道德批判与历史评判的自觉契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评价之内在要求
第三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实践之维与当代中国道德实践诉求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实践之维:在实践中彰显内在的道德诉求
        一、在生产实践中诉求人的现实需要和幸福的满足
        二、在生存实践中探寻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之伦理道德根据
        三、在革命实践中谋求道德理想的现实化路径
    第二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实践品质:道德乌托邦的扬弃和超越
    第三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道德实践中诉求道德理想与道德进步
        一、立足道德实践,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理想
        二、立足道德实践,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第四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与当代中国终极关怀的现实化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之幸福意蕴
        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的旨归
        二、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幸福实现的客观标志
    第三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之科学性——基于与西方传统哲学和宗教之终极关怀比较
        一、终极关怀与历史关怀的内在统一
        二、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内在统一
        三、终极关怀与阶级关怀的内在统一
    第四节 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中国终极关怀的现实化路径
        一、发展生产力与人的终极关怀实现
        二、终极关怀教育与人的终极关怀实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终极关怀实现
第五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之当代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之维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道德必然性
    第二节 "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旨归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对西方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道德扬弃与超越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道德内涵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道德诉求
        一、匡扶社会公正
        二、彰显社会和谐诉求
        三、突显生态道德理念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意蕴,"真"与"善"的内在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彰显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意蕴
        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突显"真"与"善"的内在统一
第六章 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与道德的研究:误区及启示
    第一节 在科学与道德(人道)的两极:当代西方学界关于唯物史观与道德的研究误区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平等:尼尔森的理论研究及其当代启示
        一、尼尔森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平等的研究
        二、尼尔森的理论研究之当代启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余京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安徽大学;2010年

2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靖生;政治的正义性: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樊岳红;后期维特根斯坦语境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衍超;基督教文化的科学维度[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张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戬;论道德的人性本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媛媛;社会收入分配的准则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静;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双重维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6 王尧;简·奥斯丁批评的道德维度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赵璐;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山西大学;2011年

8 李庆;试论跨国公司与国家的互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陈健;营销道德维度下的消费安全测评及对策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建磊;论密尔的宽容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9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9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