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23:29
   人的精神生活的实现过程是突破有限向无限自由的过程,它通过不断地克服了客体的限制,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自由的最大限度,人们加快了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得物质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使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受到束缚,精神生活物化问题严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依附于物质,产生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状况,并在商品拜物教营销下使得当代人精神生活受到物化的侵蚀,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所创造的一切,现代科技通过工业体系的标准化导致了精神生活个性的丧失,对工人阶级来说都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变成了资本家支配工人的权力。因此,当代人应该在精神生活中摆脱神性和理性的束缚,克服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单向度。使人的精神生命所呈现的各种病理状态在实践中对必然关系进行重新组合,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追求人性解放的无限动力,从而使得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精神生活使得人的活动更加自由自觉,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对追求自由、向往自由,这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这是人所特有的机能,是积极的、主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以求实现有单纯的向自然索取到现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考跨越,从而在精神生活的危机中摆脱出来。对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扬弃,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一方面保障物质生活的基础性作用,充分的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对物质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在新形势下引导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明确方向,提升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保证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研究,克服异化现象,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彻底解放,实现超物化的精神生活方式和内在超越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上达到平衡性发展,既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通过对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个性化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四个维度展开对人的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以求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学位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03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精神生活的基本理论
    (一) 精神的含义
    (二) 精神生活的本质
        1. 精神生活是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
        2. 精神生活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本质体现
    (三) 精神生活的特征
        1. 精神生活价值取向的超越性
        2. 精神生活的主体性
    (四) 精神生活的产生机制
        1. 精神生活产生的客观机制
        2. 精神生活产生的主体依据
二、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及表现
    (一) 物化与精神生活的物化
        1. 物化
        2. 精神生活的物化
    (二) 当代人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表现
        1. 精神生活摆脱神性和理性的束缚而出现外在物质依附化倾向
        2. 精神生活丧失内在丰富性而呈现单向度
        3. 精神生活意义性的丧失而使人的精神生命呈现出各种病理状态
三、 当代人精神生活物化的根源与扬弃
    (一)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根源
        1.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状况
        2. 商品拜物教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侵蚀
        3. 当代科技通过工业体系的标准化导致了精神生活个性的丧失
        4. 消费主义文化及文化工业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
    (二) 对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的扬弃
        1. 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彻底解放
        2.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
        3. 内在超越的崇高精神生活境界
        4. 个体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5. 个性化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样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永;;唐文治弃官从教析论——兼于蔡元培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0期

2 李钢,王雅蕙;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刍议[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3 张昀;由社会转型看民俗事象的流变[J];民间文化;1998年02期

4 郭洪蔼;社会转型与价值观重建[J];发展论坛;1999年09期

5 王宗法;黄春明小说的时代特征[J];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01期

6 方菲;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建设[J];新东方;2002年Z1期

7 李亚宁;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7期

8 张彬;从新的视角充分认识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大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背景及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3期

10 孙岩;;关于社会转型的哲学反思[J];哲学堂;2005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6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志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杨东柱;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风;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秦秋咀;社会文化转型与近代诗话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冷向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范式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韩新云;转型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D];山西大学;2006年

6 盛图强;浅析社会转型对城市住宅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田瑞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伦理重建[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侯雷;试论人的精神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海燕;立法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3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3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