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0-10-31 19:42
   语用学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使现今的哲学思想无不带有语用学的特征。哲学语用学是在英美和大陆哲学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语用学研究方向,它以言语行为或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在话语意义的理解方面强调社会语境以及说话者的心理意向,注重语言的交往功能以及通过对话和交流而形成理解和达成共识。哲学语用学构成了当代思维的基本平台,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以哲学语用学思想为基础,深入反思目前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利用语用分析方法探索解决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语用学和哲学语用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进而对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语用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包括维特根斯坦的语用思维、言语行为理论、哲学诠释学中的语用思维、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问题的研究平台和观察视角。在语用的视域中,教育实践具有语言性特征,话语意义的表述和理解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语言交往的有效性也时刻影响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个新的视域中考察教育实践,要求我们实现三个方面的视域转换:在理论基础层面,要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转换到主体间性层面上来,在主体间性基础上考察教学过程、教育主体间关系以及教育话语等问题;在教育实践主体层面,要从单一主体论转向多主体共存论,在语言交往的情境中构建理想的教育共同体;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层面,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语形-语义分析方法转向语用理解方法和对话策略,以方法的创新带动理论的创新,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视域转换的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并运用哲学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解决途径。在教学观念方面,传统的教学观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传授功能,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因而形成了一种单一的知识化教学模式。在哲学语用学的视域中,真理和知识不再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而是开放性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主体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以理解和对话为特征的。交往教学观的提出深化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解决知识化教学所造成的困境。在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方面,由于我们把教育活动理解为交往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构成了平等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双方的交往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在语言交往中要遵循一般的交往规范,即满足言语清晰可懂、态度真诚、表达真实、行为规范正确的要求,适当运用语用策略也有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在教育话语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教育话语的现状和特征,然后阐述了教育话语表述的适切性及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进而对教育话语体系的完善和理想的教育言语情境的构建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语用思维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在哲学语用学的视域中探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问题,这是对教育研究进行的一次富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尝试。这项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开拓,相信在这个方向上能够为教育哲学研究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哲学语用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语用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语用学产生的背景
        二、语用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 哲学语用学的概念分析
        一、语用学的定义分析
        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哲学语用学的研究路径
第二章 哲学语用学的主要思想概述
    第一节 维特根斯坦的语用思维
        一、语言游戏理论
        二、生活形式理论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哲学诠释学中的语用思维
        一、语言是诠释学经验的媒介
        二、传统语境对意义理解的重要性
        三、对话和语言共同体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
        一、普遍语用学的理论基础
        二、言语的双重结构理论
        三、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
        四、交往模式理论和理想的交往共同体
    第五节 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
        一、语言的先天性
        二、先验的语言游戏
        三、先验语用学的主体问题
    第六节 哲学语用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的哲学语用学取向
    第一节 语言与教育
        一、教育的语言性
        二、语言分析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视域的转换
        一、理论基础的转换
        二、教育实践主体的转换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的转换
第四章 语用视域中的教学观
    第一节 传统教学观的弊端及根源剖析
        一、知识化教学的特征和弊端
        二、知识化教学的根源剖析
    第二节 真理、知识与教学
        一、语用视域中的真理观
        二、语用视域中的知识观
    第三节 新视域中的教学图景
        一、交往教学的提出
        二、交往教学的理论构想
        三、交往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五章 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构建
    第一节 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弊端
        二、对教师权威的反思
    第二节 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构建
        一、主体间性是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基础
        二、对话是教育主体间有效交往的重要途径
        三、沟通和理解是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核心
    第三节 师生言语交往的语用规范和语用策略
        一、师生言语行为的一般规范
        二、师生言语交往的模式分析
        三、师生言语交往的语用策略
第六章 教育话语及其实践效果
    第一节 教育话语的现状及分析
        一、话语和教育话语的界定
        二、我国教育话语的现状
        三、我国教育话语的基本特征及分析
    第二节 教育话语的表述与教育实践
        一、教育话语表述的适切性
        二、教育话语与教育实践
    第三节 理想的教育言语情境的构建
        一、完善教育话语体系
        二、构建理想的教育言语情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的门槛———兼论教育学话语失真及其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9期

3 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864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4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