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早期儒家“为己之学”考述

发布时间:2020-10-31 22:57
   “为己之学”是对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引申与概括。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此肴多种理解,我们认为“为己”即治己,要求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修身养德。“为己之学”可谓治心修身之学,概括了孔子对周代礼乐文明的反思与革命,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的渊源可上溯至殷周时期。殷周之际的思想发展为春秋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打下基础,而人文主义兴起与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殷人重鬼神而轻礼。周代则出现重“天”重德重人的思想趋势,开启了后世以天论德、以德论天的思维模式,使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孔子之前的这一重天德人文的传统,为孔子及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的产生打下思想基础。 儒家重视培养个人的德行修养,然而又不仅仅限于培养一批知晓天德性命、贯通王道古今的圣贤君子,它更希望通过这些圣贤君子达到治世的目的。孔子及儒家在建构思想体系过程中重视“王道”,志在阐发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走了一条“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路。在儒家看来,天德、王道与个人三者之间可以密切关联,要达到“一天人、合内外”的境界,其途径就在于“为己之学”。 儒家重视“王道”,追求内圣外王理想,而“为己之学”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础与途径。儒家旨在通过对人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彰显,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了这一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其内在就有一种治世要求。这一过程即体现了修己与治世的统一。 孔子所论“为己”,其人性论的依据在于人有向善的能力。孔子及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也正是要引导人治心修身,不断完善自我,自觉向善。“为己之学”最终达到的是王道。 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要求人治心修身,其修身修德的目标则又在于“求仁”。“仁”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对己之德的要求,即修身;其次还要求将仁爱之心外推。“为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行为层面体现出来。在儒家思想中,“为仁”需以“为己”为基础和根据,“为己”又以“为仁”作目标,以成就其潜在的、将然的价值,使人在自我修为达到一定高度时,努力行王道于天下。 我们认为孔子及早期儒家“为己之学”思想具有道德“自律”的意义,是对人道德自觉的要求,是鲜活的内在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思想特质是“为己之学”,是治世之学。孔子之学,儒家之道,其最为可贵之处,乃在于对人、生命、社会的思考之后,将着眼点放在了“为己”之上,这也是它具有超越价值和无限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为己”与“为己之学”
    1、“为己”解话
    2、“为己之学”界说
二、儒家“为己之学”的思想渊源
    1、宗教天命观的衰微和人文主义勃兴
    2、前孔子时代的修身、重德思想传统
三、“为己之学”与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1、文献记载中的“王道”
    2、孔子的“王道观”与“内圣外王”之道
    3、“为己之学”与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四、儒家的终极关怀—“为己”与“为仁”
    1、儒家“为己之学”的人性论依据
    2、“为己”与“为人”之区分
    3、由“为己”到“为仁”
五、从中西文化异同看“为己之学”
    1、西方哲学中的“自律”与“为己之学”
    2、儒家思想的特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向向;《孔子家语·王言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洪娥;“文武之政”与孔子的政治理想[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4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4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f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