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戴震人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2:27
   戴震是十八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随着对戴学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他思想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对戴震的人学思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事实上,戴震的人学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且不乏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天道论是戴震人学思想的自然哲学基础,人性论、认识论与人道论是他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戴震在继承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在坚持气一本论的自然哲学前提下,明确提出人性即“气质之性”的性一元论,把人性的内容归结为欲、情、知,并以此反对程朱的性二元论,在继承孟子性善说的基础上,扬弃了孟子论性的先天道德属性,对传统的性善论作出了别出心裁的解释,这一切体现了戴震对人生命的真正关怀。认识论方面,戴震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明确了真理与意见之分,揭露了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实质,强调在认识过程中“破蔽”的重要性,试图把人从中世纪蒙昧状态下解放出来,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人道论方面,戴震对传统的一些道德名目进行了新释义,进而对程朱的“理欲之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述了他自己“理者,存乎欲者也”的理欲观,最后他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戴震的人学思想散发着近代人学思想气息,成为中国近代人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先导。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B249.6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戴震人学思想的自然哲学基础
    一、 气是世界的本原
    二、 天道的新释义
    三、 对道器关系的改造
    四、 万物生成论
第二章 戴震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人性论
    二、 认识论
    三、 人道论
第三章 戴震人学思想之几点评价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刚;;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欲”说新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3期

2 邓声国;;戴震校勘《仪礼》经文浅议[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3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陶清;;章学诚与戴震[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张丽珠;;清儒结合经典与经世的礼学发扬——以戴震、凌廷堪为线索[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6 王小婷;;“义理”、“考据”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朱修春;;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论清代《四书》学的学术转向与道统传承[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8 方向东;;《四部丛刊》本《大戴礼记》卢注辨误[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9 王崇明;;众说纷纭辨“三后”[J];语文建设;2011年Z1期

10 黄建荣;李蕊芹;;论清代的《楚辞》文本传播与接受[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彭公璞;汪容甫学术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彩琴;掦雄《方言》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9 张然;翁方纲诗论及其学术源流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2 王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张飒;戴震的社会秩序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何玉文;试论戴震与西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慧敏;论戴震的理欲观[D];安徽大学;2010年

6 曹玉花;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12年

7 李宙;论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扬弃[D];安徽大学;2011年

8 梁拯;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蘇正道;《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朗生;戴震伦理思想管窥[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6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