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道”与“孝道”-儒家核心伦理的省察

发布时间:2020-11-01 16:05
   天地之间人至灵贵,孔子对人的最高期许是“成人”,也就是克尽“人道”的人——基本上能满足自我的生理需求,继而透过行为、事业的表现追寻更高的“自我”,终极达到灵性上的圆满,完成生命实践。可是考察吾国的国民性,大多数的人都未活成“具有主体意义”的人。 研究者发现,以顺从为主的“子道”扭曲了“人道”,以致中国普遍性的“人道”至今未发育完全。也正是因为缺乏超越意义的自觉,所以当社会伦理不再能保障“孝道”的今日,为人父母者于是偏于另一极的“顺从”,本论文针对“为子”“为父母”轮番艰难的现象,探究“人道”所以。 孝,在吾国是历经长期发展,具历史及文化复杂性的概念,早初氏族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顶多为求生存而尊敬生产知识经验丰富的长者,殷商时期祭祀活动固然频繁,多属对鬼神畏惧讨好的性质,不同于后世的“慎终追远”;周代形成维护宗族团结和父系权威的孝悌伦理;至孔子重塑孝道,将孝提升至人性论的高度—“仁孝”,标示儒家伦理道德情感,实具有双向性特点。 汉朝将孝道与政治结合,孝观念被泛化、神圣化和教条化,《孝经》之出,俨然将孝视为治国施政的手段。孝治派政治学的孝道,违离“仁孝”本意,已非伦理学之孝。汉至清末,中国的政治基本上定型于中央集权,绝对权威模式下所形成的孝道,趋向家父长式且男性中心。“从父”与“从义”的矛盾,造成人们思想和感情不同程度的桎梏。并且演伸出许多变态伦理。 五四之后学界普遍推论“国人长期屈于礼教以致丧失独立自我”,根据研究者观察:“礼教吃人”应该不是唯一归因,儒家的核心伦理“仁孝”未被彻底了解与实践,才是关键。就儒家基本精神而言,“人道”意义的孝和“治道”意义的孝是极其不同的,于人生意义的实现也不同。 研究结论:(一)不合人道的孝道,就不是孔子所称道的孝道。(二)固然“孝道”值得重视,但它不是僵固的框架。即使是亲如父子,亦不能只依仗本能或身份行事。(三)今日若欲恢复“仁孝”,不宜再以《孝经》为崇,必须回归《论语》,并补足其中对自我意识之忽略。以发展出适合今日的新孝道。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B823;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
    三、前人研究
    四、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五、拟创新点
    六、理论根据
第一章 “人”之存有
    第一节 人类自视
        一、人类自我看待
        二、人的特征—道德感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之“人观”
        一、夏商至周初时期——崇惧鬼神轻人治
        二、诗书时期——人为万物最灵贵
        三、春秋时期——人的价值在生前
    第三节 儒家人性论分说
        一、我国学人人性说派别
        二、儒家人性论探源
第二章 人之为人的追问
    第一节 “人文”之兴起
        一、人文释义
        二、人文概念
    第二节 中西人文背景析异
        一、西方人文思想源流
        二、中国人文思想流变
    第三节 “人本”之需求
        一、“人本”意义探寻
        二、古代中国人本主义
        三、几个与“人本”容易混淆的概念
第三章 “人道”之所在
    第一节 “人道”之定义
        一、中国传统的“人道”
        二、儒家传统的“人道”体现
        三、儒家传统“人道”的离心现象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中“人道”的分层
        一、生理的基本欲求——自然境界
        二、入世的行为事业——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
        三、性灵的至善圆满——天地境界
    第三节 “人道”的基点——“仁”
        一、“仁”字本义考察
        二、“仁”的提出
        三、“仁”的发皇
    第四节 “人道”的分疏形构
        一、血缘心性
        二、心理原则
        三、人道主义
        四、个体人格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孝道”的渊源和流变
    第一节 “孝”之字义源考
    第二节 “孝”之行为察考
        一、生物的观点
        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三、存在的观点
        四、血缘天性的观点
    第三节 传统“孝”观念之演变
        一、唐虞时代的孝
        二、夏商时代的孝
        三、西周时代的孝道
        四、春秋时代的孝道
    第四节 历朝孝道现象
        一、两汉魏晋—禁令之下有走私
        二、李唐赵宋—拘泥名教忽大理
        三、明清二季—严法酷型矫过枉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孔子对“孝道”的承启
    第一节 孔子学说探究
        一、孔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代表孔子“仁学”的论语
        三、孔子学说的系统——“仁”、“义”、“礼”
    第二节 孔子对孝道的重塑
        一、孔子对孝道的创启
        二、为孔子辩诬——“仁孝”失传
    第三节 《论语》孝道的缺角
        一、孝道与“自我实现”
        二、“孝乃天经地义”之疑情
        三、检视《论语》孝道篇章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孝道分辙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孝道的分辙
        一、孔门承传与孔子思想本质之异同
        二、孝道的双统发展——孝道派与孝治派
    第二节 孝道的歧化演变
        一、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异同
        二、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发展
    第三节 孝治派造成的影响
        一、政治层面
        二、人心民性层面
第七章 “孝道”与“自我”
    第一节 孝道综论
        一、传统孝道
        二、仁孝分离的异化孝道
    第二节 自我
        一、“自我”之探讨
        二、孝道与“自我”
    第三节 成为一个人
        一、儒家的生命哲学
        二、“仁”、“礼”、“孝”在生命方法中的作用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孝道的再认知
        一、“孝”不是天经地义的普世原理
        二、“孝”在我国各时期面貌不同
        三、“孝”道至今的认知,多受政治作用所制约影响
    第二节 父慈子孝的相对性
    第三节 人道的自觉—生命实践的精粗
        一、俗化取向
        二、真诚取向
        三、俗化取向与真诚取向在“人道”与“孝道”上的体现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人伦与独立人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2 旷新年;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谢勇军;陈大青;;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历史观之比较[J];北方经济;2010年16期

4 肖四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三种主要形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谢阳举;“仁”的起源探本[J];管子学刊;2001年01期

6 袁银传;李群山;;“人本”与“物本”的二律背反及其解答[J];湖湘论坛;2010年04期

7 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J];考古学报;1974年02期

8 刘永祥;;近代中国孝文化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9 钟肇鹏;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J];孔子研究;1987年02期

10 葛荣晋;;“孝”的二重性及其社会价值[J];孔子研究;1991年02期



本文编号:2865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5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b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