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21:26
人性问题,古老而时新。人性论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儒者中孔子始言人性,但其言之向度不明,引发了儒广泛之争。在先秦时期,关于人性的讨论,始终是围绕人性的善恶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孟子和荀子又各以其性善说和性恶说扣其两端各领风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思想。自孟荀性论对立,以后论性者多是调和孟荀。孟子荀之说各有特点的人性概念和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同时又在逻辑意蕴上相互补充。同时孟荀人性论之争又包含着其诸多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与理想。我们通过对孟子、荀子思想的再认识探究,能够更好地去了解,窥视中国人性论的发展由来。中国人性论思想尽管多样,但在骨子里都是以人性为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在单个人身上以“善”的形式出现的这种人性实质上体现反映的是人的共同的社会性和族类性这种人类的类本质。之所以以善言之,是因为他的目的和行为旨在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团结和谐,这本身就有益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当然了,性善论与性恶说都是人类对人性的认识的重大进步。 本文共分五章来论述。 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要总论孟荀人性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流源,简要认识问题的由来和社会状况,有利于我们深入讨论的展开。 第二章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参究了孟子性善论其思想进路和主要观点的论述、阐释和解读。较为深入地理解孟子理论的展开等问题。论述了(一)孟子性善论的一般阐述;(二)天之所与的道德人性根源;(三)孟子讲“性善论”的目的;(四)“恶”的问题;(五)社会之善的形成。 第三章阐要荀子的性恶论,分析其理论进路、思想厘定和展开;了解荀子人性论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分五部分(一)荀子性恶论——对“性”的厘定;(二)荀子“性恶论”的思想进路;(三)“礼”与“理”——人之伪“礼”亦潜存着人之当为“理”;(四)性之“本恶”与性之“引恶”;(五)人性“向善”——荀子“性恶论”的善性关照及其目的。 第四章总论比较孟荀人性论,从(一)仁义具内与仁义皆外——“内省”与“外求”的修养功夫;(二)教育与教化——善的形成与发扬的过程;(三)仁政与王制——基于其人性论之上的政治理想;(四)孟之性善与荀之性恶——冲突的原因何在;(五)理想与现实——孟、荀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结束语,以孟荀人性论及其展开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分析其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时代背景与理论源流
1.1 社会背景
1.2 理论源流
第2章 孟子性善论
2.1 孟子性善论的一般阐述
2.2 天之所与的道德人性根源
2.3 孟子“性善论”的目的
2.4 “恶”的问题
2.5 社会之善的形成
第3章 荀子的性恶论
3.1 荀子性恶论——“性”的厘定
3.2 荀子“性恶论”的思想进路
3.3 “礼”与“理”——人之伪“礼”亦潜存着人之当为“理”
3.4 性之“本恶”与性之“引恶”
3.5 人性“向善”——荀子“性恶论”的善性关照及其目的
第4章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
4.1 仁义具内与仁义皆外——“内省”与“外求”的修养功夫
4.2 教育与教化——善的形成与发扬的过程
4.3 仁政与王制——基于其人性论之上的政治理想
4.4 孟之善与荀之恶——冲突的原因何在
4.5 理想与现实——孟荀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6124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时代背景与理论源流
1.1 社会背景
1.2 理论源流
第2章 孟子性善论
2.1 孟子性善论的一般阐述
2.2 天之所与的道德人性根源
2.3 孟子“性善论”的目的
2.4 “恶”的问题
2.5 社会之善的形成
第3章 荀子的性恶论
3.1 荀子性恶论——“性”的厘定
3.2 荀子“性恶论”的思想进路
3.3 “礼”与“理”——人之伪“礼”亦潜存着人之当为“理”
3.4 性之“本恶”与性之“引恶”
3.5 人性“向善”——荀子“性恶论”的善性关照及其目的
第4章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
4.1 仁义具内与仁义皆外——“内省”与“外求”的修养功夫
4.2 教育与教化——善的形成与发扬的过程
4.3 仁政与王制——基于其人性论之上的政治理想
4.4 孟之善与荀之恶——冲突的原因何在
4.5 理想与现实——孟荀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丽红;;荀子性恶论及其价值合理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文英;《孟子》《荀子》引《诗》、说《诗》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