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规范与实践:论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视域下的秩序想象
发布时间:2020-11-07 16:27
本文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后实证主义背景下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一次方法论上的初步反思,并将二战以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向社会科学哲学的渗透与拓展作为本项研究的基本语境;进一步,本文着重将这一哲学的影响框定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关于心理哲学的评论,借此力图阐明其心理哲学在方法论上所呈现出的重要内涵与可能启示。基于此,本文首先聚焦于“过渡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本性与感觉心理秩序之间关联的思考。伴随着回归“现象”与“日常”,维特根斯坦逐渐意识到,有关感觉心理秩序的哲学刻画与感觉经验的日常表达紧密相连,而这种语用层面的概念牵连深刻地依赖于心理环境的识别方式,后者为个体实现人际身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由此力图澄清如下要旨:对于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方法论层面上深刻地依赖于某种植根于言语实践的语用秩序。进一步,言语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经验的拓展问题合力促使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感觉语汇扩展到更复杂的心理概念。他结合对詹姆斯意识理论、柯勒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内容的考察,着重聚焦于心理秩序的语用规范内涵及其在日常言语实践中的运行细节,力图系统地澄清其中暗含的思想框架和哲学模型。这些内容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后期思考的关键语境,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本文将尝试通过有关社会识别的三个关键维度来着力呈现这种影响:规范性、客观性与复杂性。规范性向度的启动密切牵连着概念秩序的运行特征。本文将概念范畴的疆域进一步锚定在更具认知意蕴的知觉经验的层面上,着力剖析知觉经验的语用表达在何种意义上与概念秩序的规范内涵相互关联。进一步,我们将着重以麦克道威尔对维特根斯坦的转译作为个案来尝试重构前者对于概念秩序之规范特性的证成策略,并尝试指出麦克道威尔的寂静论立场的问题所在。关于概念规范性的剖析触及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并且在有关实践推理与行动的因果客观性的哲学反思中得到了某种显著的例示。因此,本文将着重聚焦于行动分析的客观性问题在“因果性”这一特殊纽带上与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之间的“咬合”状态,并着力捕捉如下两个秩序想象模型在维特根斯坦哲学棱镜中所折射出的方法论内涵:其一,基于开端秩序的现象学模型对于“初始状态”及其衍生形态的刻画;其二,基于心理秩序的精神分析模型对于“内在性”观念框架的反思。关于实践推理的剖析显示出日常实践的复杂性内涵,后者与一个包含多元性、开放性、以及自指特征的智性状况的识别密切相关。进一步,本文将希尔贝克有关多元现代性的剖析作为日常实践的一个关键样本,后者所包含的多元分化的实践状况、多维增殖的开放模式、以及自我指涉的内在规范等样态,显著地凸显了日常实践的复杂特征。要点在于,这一关乎多元现代性的实践模型有赖于对维特根斯坦情境语用学等相关维度的重释,后者植根于日常性的识别以及有关日常语言秩序的哲学刻画。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561.59;B84-05
【文章目录】:
提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心理秩序与语用规范: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1)
1.1
1.2
1.3
1.4
第2章 内在性的询唤: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2)
2.1
2.2
2.3
2.4
2.5
第3章 规范与自然—概念运作的动态秩序
3.1
3.2
3.3
3.4
3.5
第4章 因果性与实践推理—行动分析的客观性内涵
4.1
4.2
4.3
4.4
4.5
第5章 日常实践的复杂策略:多元化、开放性与自我指涉
5.1
5.2
5.3
5.4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874191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561.59;B84-05
【文章目录】:
提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章 心理秩序与语用规范: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1)
1.1
1.2
1.3
1.4
第2章 内在性的询唤: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2)
2.1
2.2
2.3
2.4
2.5
第3章 规范与自然—概念运作的动态秩序
3.1
3.2
3.3
3.4
3.5
第4章 因果性与实践推理—行动分析的客观性内涵
4.1
4.2
4.3
4.4
4.5
第5章 日常实践的复杂策略:多元化、开放性与自我指涉
5.1
5.2
5.3
5.4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874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