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08 10:11
   “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为本论文所概括,认为这样才能集中反映伊丽佳蕾的理论特质,抓住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关键。差异论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由第二波发展到第三波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和作用,当代有关女性主义的研究都不能回避和忽略。这一理论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系统探讨两个主体、性别平等、女性文化、性别和谐乃至多元和谐等等时代性问题,形成了第三波占主导地位的思潮。这一理论在西方女性主义中独树一帜,在世界范围也有较大影响力,我国的女性研究也应予以足够关注。在目前,整理、研究和阐释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的意义有四点:一是了解掌握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最前沿,二是理解阐释当代女性主义的时代性主题,三是思考探寻当代女性主义问题的解决途径,四是检视矫正一直以来对女性主义存在的误解或偏见。为此,本论文以《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探析》为选题,从六章专题性内容展开论述,试图深入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的形成、实质、特征和主要思想,并力求作出本论文的自主评介和思考,为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和粗浅成果。第一章论述从性别对立到差异论出场,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从两极到中介、从肯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阐述对男权理论和现实清算。剖析精神分析学中的男权,反思哲学意识形态中的男权,批判现实社会秩序中的男权。阐述对女权理论及取向辨正。分析女权对性别对抗的解读。否定其极端化权利平等、单一主体及纯粹女性文化等;分析女权对性别平权的认知,否定其激进性政治平权;反思女权对性别关系前景的态度,否定其消极倒退取向及其心理认知根源。阐述差异论出场及其显要地位。其出场标志为《性别差异的伦理学》一书出版,这是超越男权和女权的必然结果;其显要地位即在自身理论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在整个女性主义理论和流派中的突出地位,在跨学科、跨领域全球化影响中的应有地位。第二章论述差异论真蕴及其致思指向,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阐述性别差异的基本涵义。基本涵义包括性别生理/机体差异,性别心理/气质差异,性别社会差异,性别文化差异等。阐述性别差异的特点。特点有客观性,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等。阐述差异论致思指向。包括思考女性主义理论悖论,即女权主张的单一主体、绝对平等、纯粹女性文化等悖论;思考性别对抗现实,即女权和男权导致的“二元对立”和社会政治的冲突与对抗;思考社会政治趋向,即在“二战”后阶级关系缓和背景下,性别关系、性别平等趋向协调、包容与和谐的实际;思考女性主义发展未来,即个体与群体相依存、尊重客观差异、性别“二人行”和多元文化和谐的共同发展。第三章论述差异论与两个主体,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有关两个主体尤其是女性主体的思想。阐述男权和女权都等于非主体。对男权主体的批判,指出男权的非主体性、非正义性、非进步性即在于对女性的占有、控制、压榨以及人格支配,这是过往的长期历史和传统,也根深蒂固影响着现实社会存在;对女权主体的反思,揭露女权主体同男权主体一样,都是试图吞没另一主体的极端和强权主体,违反性别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秩序和自然伦理,违反历史发展和社会正义。阐述两个主体的差异论基础。指明两个主体的“他者主体”,依此范畴里确立两个平行主体;分析两个主体的心理/思维特点,即“男性象征化”和“女性想象化”特点,表明男性和女性各有优势而非男权和女权各有依据;论证两个主体的“间隔项”及其“好奇”纽带,确立男性主体——间隔项——女性主体良性结构,保证两个主体各自对立而又相互交流沟通;强调两个主体的同时在场,即哲学上“二”的关系,亦即两个主体协同共生和性别关系“二人行”。阐述两个主体的自我建构。男性主体的自我更新,要求男性纠正自私于他者之爱,确认女性外在于我的主体性而存在,矫正两个主体平等交往标准,建立非强迫性的主动与互动之爱;女性主体的自我建构,要求女性自我空间内的自爱和成长,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同时将女性自爱视为爱男性主体的前提。第四章论述差异论与性别平等,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的相对平等观。阐述男权女权对性别平等的背离。男权者有意无视性别差异而否定女性主体和权利,推行男权专制;女权者同样故意忽视性别差异,不考虑社会环境和性别嵌套关系,对所有权利的紧握意味着对所有权利的弃舍,表明女权者对自身特质不自信和缺乏自爱。阐述性别平等的真实涵义。包括性别主体身份的平等,即两个主体、相对主体、差异主体、历史性主体之间的平等,尤其女性应走出误区,超越二元对立和性别冲突困境,回到主体建构和争取相对平等轨道;性别基本权利的平等,即差异论论述的七种基本权利,而实际上男性享有并占据了超过本分的社会权利,这是被制度扭曲的最不合理的权利,须通过不断变革来改变;性别意识的平等,即两个主体正确认知对方,女性不将所有男性都视为男权者,做到自爱、自立和自主;家庭性别角色及关系的平等,即两个主体在家庭领域的差异分工和担责,但绝对平等在私人领域也属荒谬,强求绝对平等等于强权。阐述追求性别平等的正确方式。要立足自身实际追求平等,女性应客观评价自身,注意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要通过发挥自身优长追求平等,女性应立足自身性别优势,加深加重社会的价值认同,进一步确立主体意识,在自立自强中实现性别平等;要通过互补包括舍弃追求平等,女性应认清两性间的客观差别,在发挥优长中舍弃那些不适宜女性的追求,不去刻意侵占男性独有的权利;要在动态发展中追求平等,女性主义应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修正思想和政策上的不足,不是让他人让出主体的位置,而是自行地、自觉地从附属的位置走出来。阐述性别平等的现实尺度。纠正对女性解放、女性主义的五种误解,厘定女性必须拥有的七项基本权利,指明肯定差异的相对平等的实现标准。第五章论述差异论与女性文化,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的性别文化建树。阐述从“女神”崇拜到女性文化建构的演进。女性需从以往长期的作为至上法则的宗教执念,回归到自立自信的女性自觉意识,即女性文化的构建。阐述女性文化的内在结构,包括女性文化的差异论基础,即克服了男权文化和女权文化的差异论基础上的精神和理念;女性文化的“女性愉悦”价值,即体现了女性性别本质,并将身体快感拓展为精神、美和善、法律、制度、言说等一体的快乐体验,此一愉悦价值具有内在的和与他者文化共存的非侵略性特征;女性文化的女性谱系主轴,即母系谱系主轴,它加深加固女性主体间实质联系,促进女性主体和谐发展;女性文化表达方式——“女人腔”,即由伊丽佳蕾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女性话语、女性修辞、女性书写、诗性语言等。阐述女性文化的伦理价值,包括重构性别差异的时空观;社会文化从“缺失”到“在场”,尤其女性文化的哲学在场;“我对你有爱”的伦理定位,即两个主体的自由而独立的互爱,既非对立又非同质体,体现性别文化自带的彼此尊重。第六章论述从差异论导向和谐,探析差异论女性主义愿景追求。阐述超越二元对立的桥梁。即在尊重差异中追求女性解放和性别和谐,差异论解决了性别冲突如何化解以及往哪里去的紧要问题。阐述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包括性别和谐的现实基础,即性别社会政治权利的基本平等;性别和谐的自然伦理,即以生理和心理为基础的“沟通”“交流”“呼吸”“沉默”“倾听”等;性别和谐的主体担承,即男性主体的自我更新和担负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承担义务。阐述多元和谐的前途愿景。涵盖性别和谐的扩展放大,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吸收东方智慧学会传统之外的他人相处,构建和谐世界。总的来说,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具有自身的建构特点和显著的理论贡献,同时展现出如下方法启示:自觉反思自身理论的悖论,敏锐驾驭时代性中心话语,集中关注主体性价值追求,以宽广胸怀包容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创新独特的学术表达方式等。我国的女性理论研究应打开眼界,关注西方女性主义尤其是其第三波发展前沿问题,吸收借鉴包括差异论女性主义在内的所有积极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和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升到新时代新水平。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565.5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性别对立到差异论出场
    1.1 男权理论和现实的清算
        1.1.1 精神分析学中的男权
        1.1.2 哲学中的男权
        1.1.3 现实社会秩序中的男权
    1.2 女权理论及取向辨正
        1.2.1 对性别对抗的解读
        1.2.2 对性别平权的认知
        1.2.3 对性别关系前景的态度
    1.3 差异论出场及其显要地位
        1.3.1 差异论出场
        1.3.2 差异论显要地位
第二章 差异论真蕴及其致思指向
    2.1 差异的基本涵义
        2.1.1 性别生理/机体差异
        2.1.2 性别心理/气质差异
        2.1.3 性别社会差异
        2.1.4 性别文化差异
    2.2 差异的基本特点
        2.2.1 客观性
        2.2.2 历史性
        2.2.3 具体性
        2.2.4 相对性
    2.3 差异论致思指向
        2.3.1 思考女性主义理论悖论
        2.3.2 思考性别对抗现实
        2.3.3 思考社会政治趋向
        2.3.4 思考女性主义发展未来
第三章 差异论与两个主体
    3.1 男权和女权都等于非主体
        3.1.1 男权主体批判
        3.1.2 女权主体反思
    3.2 两个主体的差异论基础
        3.2.1 两个主体的“他者主体”
        3.2.2 两个主体的心理/思维特点
        3.2.3 两个主体的“间隔项”
        3.2.4 两个主体的同时在场
    3.3 两个主体的自我建构
        3.3.1 男性主体的自我更新
        3.3.2 女性主体的自我建构
第四章 差异论与性别平等
    4.1 男权女权对性别平等的背离
    4.2 性别平等的真实内涵揭示
        4.2.1 性别主体身份的平等
        4.2.2 性别基本权利的平等
        4.2.3 性别意识的平等
        4.2.4 家庭性别角色及关系的平等
    4.3 追求性别平等的正确方式
        4.3.1 立足自身实际追求平等
        4.3.2 发挥自身优长追求平等
        4.3.3 通过互补包括舍弃追求平等
        4.3.4 在动态发展中追求平等
    4.4 确立性别平等的现实尺度
第五章 差异论与女性文化
    5.1 从“女神”崇拜到女性文化建构
    5.2 女性文化的内在结构
        5.2.1 女性文化的差异论基础
        5.2.2 女性文化的“女性愉悦”价值
        5.2.3 女性文化的女性谱系主轴
        5.2.4 表达方式——“女人腔”
    5.3 女性文化的伦理价值
        5.3.1 重构性别差异的时空观
        5.3.2 社会文化的“缺失”与“在场”
        5.3.3 “我对你有爱”的伦理定位
第六章 从差异论导向和谐
    6.1 超越二元对立的桥梁
    6.2 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
        6.2.1 现实基础
        6.2.2 性别和谐的自然伦理
        6.2.3 性别和谐的主体担承
    6.3 多元和谐的前途愿景
        6.3.1 性别和谐的扩展放大
        6.3.2 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性
    6.4 把目光投向东方智慧
结语
附录 :伊丽佳蕾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欢;;论法国后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解构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2 方亚中;张亚楠;;依利加雷对列维那斯他者伦理学的女性主义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方亚中;;从波伏娃的“他者”到依利加雷的“他者”[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肖巍;;性别差异: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张红;谈咏梅;;后波伏娃时代的法国女性主义[J];学海;2008年06期

6 方亚中;;依利加雷的女性言说与神秘主义和否定神学[J];外国文学;2008年05期

7 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维茨,金惠敏;露西·伊利格瑞:性差异的女性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87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