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08 11:11
赫尔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单向度的人》是他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代表作。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平息着对这种社会制度不满和进行反抗的人们,使之成为统治制度的驯服的工具,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全面的异化:从科技到文化体系,从劳动到消费领域,从人的思想到社会心理结构,甚至从人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马尔库塞正是以异化理论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武器,从科技的异化、意识形态的异化、人的异化等方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与批判,试图从西方社会高度富裕和高度自由的外表下揭示出它对个人的统治和压抑。 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存在问题的实质和原因的批判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对最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许多变化,我们必须正视并且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这些变化,并从中引出新的理论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针对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工人阶级新变化、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同一、革命途径与革命主体等观点,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评析,比较了其理论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坚定我国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08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马尔库塞其人其说
1.2 异化概念的不同涵义
1.3 文献综述及选题缘由
2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黑格尔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海德格尔的人的本质理论
2.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2.4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3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解读
3.1 异化的实质:人的异化
3.1.1 劳动和消费的异化
3.1.2 人的自由的缺失
3.1.3 人的理性的麻木
3.2 科技进步加速全面异化
3.2.1 科技进步致使人遭物役
3.2.2 科技进步造就单向度的社会
3.2.3 科技进步遏制社会剧变
3.3 大众文化自身异化
3.3.1 文化否定性的消除
3.3.2 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3.3.3 大众文化传播中“语言”的统治力量
3.4 异化理论的归宿:爱欲解放
3.4.1 性欲与爱欲
3.4.2 “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
3.4.3 非压抑性文明
4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评析
4.1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差异
4.1.1 产生异化的根源
4.1.2 克服异化的主体
4.1.3 消除异化的途径
4.2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4.2.1 异化理论的局限
4.2.2 异化理论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4705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08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马尔库塞其人其说
1.2 异化概念的不同涵义
1.3 文献综述及选题缘由
2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黑格尔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海德格尔的人的本质理论
2.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2.4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3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解读
3.1 异化的实质:人的异化
3.1.1 劳动和消费的异化
3.1.2 人的自由的缺失
3.1.3 人的理性的麻木
3.2 科技进步加速全面异化
3.2.1 科技进步致使人遭物役
3.2.2 科技进步造就单向度的社会
3.2.3 科技进步遏制社会剧变
3.3 大众文化自身异化
3.3.1 文化否定性的消除
3.3.2 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3.3.3 大众文化传播中“语言”的统治力量
3.4 异化理论的归宿:爱欲解放
3.4.1 性欲与爱欲
3.4.2 “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
3.4.3 非压抑性文明
4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评析
4.1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差异
4.1.1 产生异化的根源
4.1.2 克服异化的主体
4.1.3 消除异化的途径
4.2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4.2.1 异化理论的局限
4.2.2 异化理论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苏少林;“欲望三部曲”中大卫·凯普什的异化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2 付巍;现代社会压抑问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珏;马尔库塞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祝贺;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当代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4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