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西来——20世纪早期斯宾诺莎与中国的相遇
【文章目录】:
一、身世简述:东西之间
二、章太炎:由儒释道以通泛神论
三、伍光建:初译《伦理学》的中国情怀
四、冯友兰与贺麟:新儒家对斯宾诺莎的圣人阐释
五、张岱年:比较哲学的垂范
余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鹏;;方法、主义与文化论争:论冯友兰与张岱年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观差别[J];兰州学刊;2012年04期
2 史爱兵;;谈冯友兰的技进于道[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8期
3 陈众议;;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冯友兰评传》一瞥[J];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12期
4 葛晨光;;冯友兰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时代意义[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5 柴文华;张收;;“照着讲”与“接着讲”:《冯友兰评传》读后[J];知与行;2017年05期
6 ;冯友兰说诸子[J];意林文汇;2016年16期
7 陈璞;;论冯友兰“负的方法”的直觉表现功能[J];青年作家;2015年10期
8 柴文华;;冯友兰的老子观研究[J];哲学动态;2012年10期
9 王仁宇;;“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冯友兰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会”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仪明;;冯友兰哲学与中医之关系[J];湖湘论坛;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瑞雪;冯友兰对“哲学”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贺曦;冯友兰冯契理想人格学说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涛;冯友兰新理学天人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高武全;冯友兰道德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慈云生;冯友兰与唯物史观[D];江南大学;2008年
4 王斐;冯友兰“天地境界”新解[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秀妮;冯友兰孔子研究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贺曦;冯友兰新理学“气”范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文变;冯友兰正负方法与天地境界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占芳;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耿磊;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观探微[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罗慧;冯友兰《新世训》的现代价值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5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