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维特根斯坦论“生活形式”

发布时间:2020-11-09 13:14
   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主要考察的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不同的运用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语言并没有什么本质特性,有的只是它在生活实践中的使用。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生活形式”,作为他考察语言的前提和背景,因此,考察生活形式的内涵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导致了对这一概念解释的多样性。本文所做的就是从维特根斯坦使用“生活形式”的三个语境来说明其内涵:一是通过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相联系来加以说明,指出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是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生活而理解语言;二是指出生活形式是知识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生活形式就是由常识命题所组成的世界图景,它构成了我们知识的信念体系,是知识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的依据;三是指出情感与生活、行为和语言交织所形成的整体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形式。这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讨论生活形式的,其含义就是,情感并不是单纯的心理活动,情感总是体现在一定的生活之中的,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的模式中,因而人们不能用自己的生活形式评价异己的生活形式。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指出,宗教也是一种生活形式,是人们评价生活的一种方式。由此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生活形式的论述中得出结论是:哲学问题是在语言的生活使用中来消除的。既然哲学问题是由于误用语言而产生,而语言又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那么,澄清命题的意义,从而解决哲学问题只能在生活中进行,只有在生活形式之中才能为哲学问题找到出路。在以上三方面的论述过程中,语言和生活形式是贯穿全文的主题,因为,不管维特根斯坦在何种程度上使用生活形式,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他把许多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的误用,而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正确使用,所以只有回归生活形式,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哲学问题。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B521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什么是“生活形式”
二、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一) 语言游戏说
    (二)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三、世界图景与生活形式
    (一) 摩尔的观点
    (二) 维特根斯坦的批判
        1、知识和确定性
        2、怀疑和确定性
    (三) 世界图景与生活形式
四、情感与生活形式
    (一) 生活形式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
    (二) 宗教是一种生活形式
五、生活形式所反映的哲学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承诺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长兵,胡万年;鲁宾逊能有一门语言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韩伟才;;达米特意义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贡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吴慧芸;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