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

发布时间:2020-11-09 15:56
   我们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一事业的成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世界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变革,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哲学革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要去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天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有过“从前的哲学信仰”,然后通过对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才发生思想上的质变,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后来人们把这一新世界观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想主义”,表现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哲学的信仰。在理想主义阶段,马克思曾以“现有是应有的实现”的原则去建构法哲学的体系。第二个阶段是“青年黑格尔主义”,表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在“青年黑格尔主义”阶段,马克思曾以“事物的本质是概念”的原则去理解国家、法、哲学、自由、婚姻等等的本质和运动。第三个阶段是“费尔巴哈派”,表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信仰。在“费尔巴哈派”阶段,马克思曾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原理去理解人的解放、劳动的异化、私有制的本质、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845年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实现了根本的变化,通过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批判,创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第一个天才文件,《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价值取向来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主义,其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人”服务,是使人复归其“类本质”。 从哲学观来说,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哲学。对于“哲学”的理解,从概念规定来说,是世界观理论,但从实际的理解来说,人们仍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最高智慧、最高原则。也有人提出,在“哲学”的原来意义上,即作为最高智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最高根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没有哲学的。但在“世界观理论”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有哲学的,但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解决现实问题和具体科学问题的最高原则、依据。 在理论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是多样的。有人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理论形态上的根本变革,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对立,创立了“实践哲学”。大多数人都这样、那样地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质,则有“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实践唯物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共同名称下,在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共同前提下,有三种意义上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持“实践中介基础论”的“实践唯物主义”、持“实践本体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和“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实践唯物主义”。 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多样化理解,要采取一种正确态度。既不能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多样化,也不能崇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多样化局面,是一种正常的局面。只要理解,理解就会不同,不仅理解与原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会有所不同,理解者之间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理解的多样化有利于推进理解运动,每一理解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它既开启了文本的意义,也遮蔽了文本的意义,通过不同理解的讨论、争论,可以达到“视界融合”,扩大理解视野。崇拜理解的多样化,是把理解的相对性、历史性、变动性、差异性绝对化,否认相对的理解中包含着绝对的成份。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理解既无绝对正确,也无绝对错误,不同理解方式之间存在着共性、统一性。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变革,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第一个维度是价值观的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第二个维度是哲学观的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解决科学研究的根本立场问题。第三个维度是世界观理论的维度,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关系问题。 在价值观的维度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创立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即这样一种价值观:为“人”服务,为实现人的“类本质”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地批判了超越阶级对立幻想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爱的社会主义”。 在哲学观的维度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离开哲学基地”,转到“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把哲学看作是“最高智慧”、“科学的科学”,反对从哲学原则出发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是反对、否定哲学的,也不再把自己的世界观理论叫作“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否定“哲学”的实质,不是简单地否定一个术语,而是标志他们研究立场的根本转变,即一切科学研究(包括世界观理论研究)都不能从任何原则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实际存在的科学研究提出理论,又根据实践的发展来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样的科学,是实证科学。后来,人们恢复了“哲学”这个术语,并把“哲学”规定为“世界观理论”。在世界观理论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有哲学的,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否定哲学并不矛盾。但是要防止在恢复“哲学”这个术语时回到旧的哲学立场上去,即把哲学看作是最高智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最高根据。 在世界观理论的维度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创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这一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从前的哲学信仰”时期,马克思有过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也有过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幻想,但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马克思坚决地、彻底地抛弃了唯心主义世界观,也坚决地、彻底地抛弃了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立的幻想,坚决地、彻底地站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把唯物主义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把意识的现实对象、现实基础理解为自然存在,不能认识到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即实践是人类意识的真正现实的对象、基础。马克思则改变了对意识现实对象、现实基础的理解,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从其出发点、立足点来命名,可以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由于实践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历史存在,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也就是从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意识,所以,也可以把实践唯物主义叫作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是广义的,不能单纯理解为排除一般世界观(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实践唯物主义当然也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但不能把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理解为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创造,和辩证法统一的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就有了。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拔除、否定物质本体论,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单纯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0-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析方法及三维向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程
    一、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
    二、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章 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不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谁服务?
    二、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功能?
    三、马克思在哲学理论形态上实现了什么样的变革?
    四、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中的多样化局面
第三章 阶级意识觉醒:马克思哲学服务对象的转变
    一、哲学内容和政治立场同轨:马克思哲学的重大创新
    二、马克思从民主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革命转变的时间界划
    三、无产阶级立场和人道主义逻辑的并存与脱离
    四、马克思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四章 理论立场嬗变:从哲学立场转向实证科学立场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哲学指的是什么
    二、马克思哲学时期的哲学立场
    三、删除思辨的空谈:马克思“反对哲学”的文本考察
    四、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转变的真实意义
    五、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之语义反拨
第五章 哲学形态变革: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
    一、马克思实现哲学形态上的变革直接源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二、从物质到实践:新唯物主义出发点的转换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
    三、新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楠森;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莫泽斯·赫斯;刘晫星;;“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文章选译论货币的本质[J];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2年04期

3 吴晓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10期

4 吴晓明;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王德峰;从“生活决定意识”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性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张一兵;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验主义认识概念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铁民;;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当前争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金福;;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否定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功能的再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期

10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876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6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