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获得的“具身性”探析及启示——基于两个经典技能获得理论的比较分析
【部分图文】:
通过分析七个阶段的技能主体(学习者)在思维方式、认知敏感性、情感体验和实践应对等方面的现象学转变和呈现状态可知,技能主体在初级和高级阶段的技能表现呈现出质的差异(图1)。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技能主体在思维、认知、情感和实践性方面的转变是一种连续的和动态的,也就是低级阶段技能主体呈现出思维以理性辨析为主、情感紧张、实践动作机械、认知非情景化等特点;而过渡阶段的技能主体则需要把知识、规则和工具等内化于身,发展出一种与身体无关的情境直觉敏感性,德雷福斯认为这种身体感知的统合能力是技能主体能否进入高阶阶段的关键;高级阶段的技能主体在技能行为中呈现思维以直觉为主、情感享受、行为流畅、认知高度情境敏感化等特点。而同处于初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的技能主体之间的技能状态,也存在差异。初级阶段中的新手只能识别与情景相分离的知识、规则等,他们遵照指令来执行各种技术任务,是知识的消费者。生手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积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情境中的新问题。熟手因能识别的情境因素越来越多又而出现“信息超载”而质疑自己能否驾驭该项技能的能力,德雷福斯认为该阶段情感的投入状态和成功或失败体验反馈,决定着他们能否进入下一阶段发展,并最终能否成长为专家型技能主体。而同处于高级阶段的技能主体,均已具备“熟练应对”(2)的能力,他们在技术活动中是以“沉浸”在技能情境之中的状态呈现,他们对情境的高度敏感性让他们总能体察出细微的情境邀请。而大师与专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师总是创新性的解决问题,而专家只有在情境差异被感知明显的时候,才会主动去创新性的应对。智者是拥有实践智慧的技能主体,他们整体感知技术情境中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总是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做成适当的事情。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实践智慧涉及对特定事物的洞察力,通过感知而不是概念知识获得[10]。
学者陈凡、陈昌曙(以下简称“陈凡等”)于1990年提出的“技能发展‘三段式’规律”理论(以下简称“技能发展理论”)也分为三阶段:动作技能的协调阶段、智力技能的深化阶段和技巧阶段。该理论从哲学视角揭示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发展与融合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技能主体在不同阶段的感知状态转换原理(图2)。在该理论中,处于第一阶段技能主体以动作技能发展为主,智力技能发展相对缓慢,这与技能主体在该阶段集中感知身体化活动而附带感知概念化活动有关。处于第一阶段的技能主体是通过关注明言化的信息来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比如相关理论知识、操作规则,以及指导老师实践中的操作姿势、方向、速度等。等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后,就能把这些外部感受内化为内部意识,不再只对部分、个别的机械模仿,而是能实现动作技能的统一和基本协调,就进入第二阶段——智力技能的深化阶段。处于第二阶段的技能主体对技术活动的集中感知发生转移,即把概念化感知上升为集中感知,身体化感知降为附带感知。技能主体通过感知操作本身内在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来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从而促进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融洽和深化。第三阶段是技能主体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完美融合后,达到心灵手巧的“技巧”阶段,该阶段技能主体呈现出实践行为和谐、实践情境综合感知和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自动调节等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卜荣;罗津源;;论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J];新西部;2020年08期
2 陈红兵;陈凡;;陈昌曙与中国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11期
3 ;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乐传新;“因果同时”说不能成立——与陈昌曙同志商榷[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5 刘则渊;;知识图谱视野下的陈昌曙及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05期
6 丁云龙,王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J];哲学研究;2003年01期
7 陈凡 ,朱春艳 ,陈红兵 ,王健 ,曹东溟 ,包国光 ,周春彦;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笔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王珠元;;应当怎样理解“前因后果”——与陈昌曙同志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9 成素梅;姚艳勤;;哲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访休伯特·德雷福斯和斯图亚特·德雷福斯[J];哲学动态;2013年11期
10 张华夏,张志林;关于技术和技术哲学的对话——也与陈昌曙、远德玉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永军;认知科学的新进路:非线性的自组织具身认知图式[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亚文;生成认知的基本观念及其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3 王变珍;从具身化到认知延展[D];山西大学;2014年
4 杨帆;具身认知的生成与批判及发展趋势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9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