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0:31
   国家哲学是关于国家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为国家行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国民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经受了严格的检验。尽管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但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对国家哲学的研究缘于四种背景:面临着重塑中国国民价值体系之急需;大陆新儒学觊觎意识形态的企图;全球化时代国家的重大变化;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膨胀。 “国家哲学”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的科学概念。在国外对国家哲学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前沿问题,研究成果甚丰,但有的从西方的视角来研究,对社会主义国家学说进行了不公正的评价,如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有的从纯理论来研究,只是将国家哲学在观念上清晰地呈现出来,却有意避免涉及实际应用,如鲍桑奎《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卡尔·洛维特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中曲解马克思的国家哲学观的依据是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的样板;当前欧洲一些国家从对立的立场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各国国家哲学。 本研究站在当代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在中西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综合研究基础上,以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来系统地探讨“中国国家哲学”。主要有四大块,分为导论、上、下编和结束语。 导论主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揭示出“中国国家哲学”问题的出场及其意义,然后,对中国国家哲学之“观”的各种方法论和研究现状加以评述。 上编主要从哲学高度来看国家。明确中国国家哲学定义、问题域。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本课题拟定义为是通过上层建筑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大众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在如何看待、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资源?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的“对接”?中国国家哲学是怎样的国家哲学?等问题基础上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在这一编中,主要内容有: (1)国家和哲学的内在统一。国家和哲学在关系上互存;国家和哲学在规律上互通;国家和哲学在机制上互建;国家和哲学在实践共行;国家和哲学在价值上共享。 (2)中国国家哲学的本体。本研究认为应是国情,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确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国国家哲学的渊源和生成方式。马克思的《导言》是奠基之作,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中国国家哲学也有现实借鉴意义。现代以来中国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决定、改革等方式产生。 (4)中国国家哲学的特征和功能。 (5)中国国家哲学发挥作用的机制。国家和哲学是一个国家硬软两个要素,分析现阶段国家所代表的“力”和哲学所代表的“理”的结合方式和变化路径。 (6)中国国家哲学得到民众有效认同的方式方法。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哲学在国民中实施的规范性主体,广大民众通过监督、舆论和民谣等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对国家哲学的反观。 下编在前面确立起来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哲学,梳理出确立“中国国家哲学”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并对这一轨迹背后的逻辑理路予以揭示和分析,检验中国国家哲学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国国家哲学从什么时候开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提供了怎样的理论资源?在这一编中,主要内容有: (1)毛泽东的中国国家哲学 (2)邓小平的中国国家哲学 (3)江泽民的中国国家哲学 (4)胡锦涛的中国国家哲学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6)中国国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在当代的综合创新 结束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历史和事实中探讨中国国家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预测其变化路径和逻辑走向。 创新之处: 一是针对国家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分歧,提出中国国家哲学研究的本体是国情。以国情为“本”确立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二是总结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决定、改革等四种方式方法产生。 三是揭示了中国国家哲学发展不是一次成型、一成不变的无内在相互作用的凝固抽象体,而是呈现出质量互变的基本规律。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1. 国家哲学的内涵和学科属性
        2. 马克思主义国家哲学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3. 中国国家哲学理论成果研究的开启和自觉
    二、研究价值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1. 主要内容
        2. 基本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上篇 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国家哲学的基本思想
            1. 国家哲学是一个国家的"总理论"和"总根据"
            2. 国家哲学规制和表征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
            3. 社会主义的国家哲学将是历史上最高最完善的形式
        二、国家哲学的内涵
        三、现代以来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国家和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一、国家和哲学的内在统一性结构
            1. 国家和哲学在关系上互存
            2. 国家和哲学在机制上互建
            3. 国家和哲学在规律上互通
            4. 国家和哲学在价值上共享
            5. 国家和哲学在实践上共行
        二、国家之外在哲学和国家之内在哲学
        三、国家和哲学的矛盾运动
            1. 国家和哲学的结合方式
            2. 国家和哲学的内在张力为"相互适合"提供了可能
            3. 国家和哲学相互作用之内在根据
    第三章 国情:中国国家哲学的本体
        一、中国古代国家哲学"本体论"的局限及其近代转向
            1. 本体论问题的一般性和中国古代国家哲学本体论的局限
            2. 中国国家哲学本体论的近代转向
        二、国情:中国国家哲学的本体
        三、中国国家哲学本体(国情)的内涵
        四、中国国家哲学本体(国情)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国家哲学的渊源、生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
        一、国家哲学的一般渊源
        二、中国国家哲学的生成方式
        三、中国国家哲学的运行机制
        四、中国国家哲学发展基本取向分析
        五、国家和哲学之作用关系的逻辑分析
        六、中国国家哲学的现实取向分析
    第五章 中国国家哲学的功能和指导作用
        一、中国国家哲学的功能
        二、指导作用的表现
            1. 统一思想和行动, 维系社会生存
            2. 正确认识国情, 推动社会发展
            3.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社会管理
        三、指导作用的要素和发展目标
        四、对指导作用效果的评价
    第六章 中国国家哲学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主体
        三、广大民众是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受体
        四、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历程
            1.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区的教育试验
            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理念的探索历程
            3. 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实效性
        五、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六、中国国家哲学教育的目标诉求
            1. 以"公共精神"培育民众"社会合作理性"
            2. 形成一个以伦理和利益公正为灵魂的核心价值观
            3. 建立完善的共同体组织形态
下篇 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具体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借鉴
        一、国家哲学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二、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基本理念
        三、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基本内涵
        四、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现实借鉴
    第八章 毛泽东的中国国家哲学
        一、毛泽东对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
        二、毛泽东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1.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总结和论证了中国国家哲学的一些范畴和关系
            3. 确立、倡导中国国家哲学实事求是的主线
            4. 创立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5. 运用中国国家哲学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三、毛泽东中国国家哲学在实践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第九章 邓小平的中国国家哲学
        一、邓小平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与邓小平理论
            1. 我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三、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四、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用的新成果
            1. 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 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来达到目标
            4. 坚持渐进式改革创新
            5.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五、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的重大实践意义
            1. 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
            3.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十章 江泽民的中国国家哲学
        一、新世纪中国国情的特点
        二、世纪之交的国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蕴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其关系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运用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
        四、江泽民中国国家哲学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1.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客观依据
            2. 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提升了党的发展理念
            3. 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并在理论上取得了新突破
            4.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5. 提出了一系列意识形态方面的新思想、新概念
        五、江泽民中国国家哲学使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第十一章 胡锦涛的中国国家哲学
        一、胡锦涛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判断
            1. 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变化
            2. 国情的巨大变化与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3. 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内涵
            1. 科学发展
            2. 和谐社会
            3. 创新型国家
            4. 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国家哲学的特点
            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中的价值观体系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中的伦理目标
            3.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中的方法论
            4. 人民主权国家——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中的国家体制观
        四、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第十二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国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结束语 中国国家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变化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南;;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祝天智;论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任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治经济前景展望[J];东北亚论坛;1998年03期

4 杨永庚;门忠民;;中国国家哲学发挥指导作用的机制研究——国家和哲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5 李德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6 刘怀光;;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追求看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种海峰;;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乡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雷璟思;;伟大的历史命题:胡锦涛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理论[J];理论导刊;2007年03期

9 戴生岐;;刍论领导干部“理论感觉”的优化[J];理论导刊;2007年05期

10 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吉玲;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79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9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