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孔子的修身之道

发布时间:2020-11-17 01:06
   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把修身养性作为人生要务,源于先秦诸子阐发的共同思想。修身之根本的确立,则显明于儒家,造端于孔子。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的修身思想,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修身学说。 孔子的修身之道,即为孔子所倡导的内圣之道,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内圣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的修身之道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理论思维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研究孔子的修身之道,首在分析其理论基础。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是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部分力图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着重从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崇德意识的确立、人性论的提出、德治的基础以及《周易》的影响来探讨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形成的文化基础。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基本内容博大精深,在修身目标的确立、修身方法的形成、修身过程的实践以及修身境界的划分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部分力图从修身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四个方面阐述孔子的修身之道。 孔子的修身之道的历史价值评析。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孔子的修身之道在对社会稳定、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由于其历史环境、阶级立场的制约使其存在诸多缺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孔子修身之道的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历史局限性。
【学位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B222;B825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修身的阐释
        一、以身思德
        二、修身首在修心
        三、修心实为修道德心
        四、修道德心即求内圣之道
    第二节、修身的思维特征
第一部分:孔子修身之道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孔子修身之道的社会条件
        一、经济上,领主经济的崩溃,地主经济的形成
        二、政治上,政治动荡,诸侯割据
    第二节、孔子修身之道的文化基础
        一、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人的发觉
        二、崇德意识的确立——德的重视
        三、人性论的提出——修身之可能性
        四、德治的基础——修身之必要性
        五、《周易》的影响——修身之继承性
第二部分 孔子修身之道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孔子修身之道的目标
        一、圣人的理想目标
        二、君子的现实目标
    第二节、孔子修身之道的内容
        一、守仁
        二、行义
        三、尊礼
        四、明智
        五、忠信
    第三节、孔子修身之道的方法
        一、好学
        二、自省
        三、克己
        四、躬行
    第四节、孔子修身之道的过程
        一、道德品质的认知
        二、道德情感的培育
        三、道德意识的坚定
        四、道德自律的形成
        五、道德行为的践履
第三部分、孔子修身之道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孔子修身之道的特点
        一、社会性
        二、内向性
        三、实践性
        四、超越性
    第二节、孔子修身之道的历史价值
        一、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个体道德思维能力
        二、树立理想人格,有利于人才培养
        三、重视道德的改良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言传身教,风范示人
    第三节、孔子修身之道的历史局限性
        一、夸大修身的作用,陷入道德中心主义
        二、重德轻智,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重义轻利,不利于物质生产的发展
        四、重视群体的价值,掩盖了个体的发展
        五、把个体能动性绝对化,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丽娜;孔子修身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彦孜;《论语》君子人格思想与当代行政人格塑造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王磊;孔子道德修养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银勉;孔子修养论浅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肖岭;先秦儒家修身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6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6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