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忧患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20:34
时间维度下的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在把握当下的同时,着眼未来;中华文化追求吉祥,追求未来不要发生危险。这两点在远古时期就为占蓍所体现,《周易》中的《易经》从“象”的方面展现了中国人“居安思危”的思想观念。而《易传》对“象”的内容予以系统的阐发,将这一思想观念以“忧患”这一哲学范畴加以定义提升,初步建构形成“忧患意识”这一思想体系。“忧患意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且“忧患意识”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加成为中国哲学体系的源头。 产生“忧患意识”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单纯的“《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这样的时代背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首先,是中国古人的“意象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中国古人研究的主体是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根源在于“时间的连续性”;其次,中国哲学是“内省式”的心性论哲学,向内诉求,追求内心、思维领域内的真“快乐”,“乐”字成为古圣先贤们思考、追求的目标所在。因此,对于自身未来判断的不可知,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不可知,就使得中国古人的不安全感意识提升,危机感加大,为了确保未来的可掌控性,为了抚慰当下不安的心,追求未来的“安乐”,中国古人就依据“天地之理”来推断未来。 “天地之理”具体包括“天尊地卑”、“阴阳之道”、“刚柔相推”的变化之道、“昼夜相交,四时变化”的时间之道以及“生生之谓易矣”的贞德之道。天地之变乃人事之变的依据,《周易》的大智慧就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忧患意识”这一思想体系的根源就在于“尊天道”,中国哲学是体用性的哲学,为了防止未来不幸的产生,在天道之下,“重人谋”就可以居危思变、转危为安。 同时“忧患意识”中关于阴、阳、时、中庸、修德等哲学范畴的阐发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哲学的基础。因此,研究《周易》“忧患意识”对于研究中国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与应用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二、 《周易》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以时间为本位的意象思维模式
(二) 中国文化--以“乐”为用的心性论哲学
三、 《周易》忧患意识的阐述
(一) 尊天道
1. 天尊地卑之基
2. 阴阳辨证之道
3. 刚柔变化之策
4. 变化四时之准
5. 居中守正之则
(二) 重人谋
1. 居安思危
(1) 泰极而否,阻断转化
(2) 知几而为,防微杜渐
(3) 恐惧修省,谨慎自守
(4) 厚下安宅,本固邦宁
2. 居危思变
(1) 临危知变,明时进退
(2) 反身修德,转危为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7886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与应用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
二、 《周易》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以时间为本位的意象思维模式
(二) 中国文化--以“乐”为用的心性论哲学
三、 《周易》忧患意识的阐述
(一) 尊天道
1. 天尊地卑之基
2. 阴阳辨证之道
3. 刚柔变化之策
4. 变化四时之准
5. 居中守正之则
(二) 重人谋
1. 居安思危
(1) 泰极而否,阻断转化
(2) 知几而为,防微杜渐
(3) 恐惧修省,谨慎自守
(4) 厚下安宅,本固邦宁
2. 居危思变
(1) 临危知变,明时进退
(2) 反身修德,转危为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万耕;;《易传》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丕显;周易忧患情结试探[J];东岳论丛;1994年03期
3 伍云;浅议《周易》的大忧患意识及其影响[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庆中;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8期
5 崔波;《周易》的历史思想管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永平;;《周易》忧患意识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7 于慧芳;;《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世明;论《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亦弘;;天人合一与忧患意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讨论兼窥[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4期
10 王茜;忧患意识与世界的显现[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学卫;先秦易学哲学[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2 徐松岩;论《周易》的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87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