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0:46
本文选取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为题目,以专题形式通过对具体学者具体著作的介绍与分析向读者提供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的概况。之所以将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这一世纪,西方《老子》研究已从功利性、实用性为主逐渐转向功利性、实用性与学术性并存,而且学术性日益增强的研究风气,因此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供考察。之所以选择个案研究的方式,是因为要深入系统地考察一个文化现象,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容,可是对于西方《老子》研究,我们还没有完成这必要的第一步。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专题性介绍,可以让读者了解西方研究《老子》的主要人物,他们的主要观点以及主要研究风气,从而对西方《老子》研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考察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不能不谈到《老子》的西传。耶稣会士不仅将《老子》介绍给了西方世界,而且将他们的实用主义态度亦传给了后世的西方学者。只有了解了《老子》的西传史,我们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所以,本文在绪论部分对此做了简单的勾勒。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早期耶稣会士为了在中国立足,采取了“合儒”“排佛”“冷遇道家”的策略,只是让西方人知道了传说中的老子。礼仪之争中,为了化解立足于中国成功传教与坚守天主教教义之间的冲突,白晋等索隐派人士力图从《老子》等经典中寻找基督教文化的痕迹,从而将《老子》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中国学正式诞生于西方向东方展示经济实力、军事威力、向东方传播基督教文明的19世纪,因此对《老子》初步的学术性研究是以《老子》证实基督教文明的真理性为特征。 多元化是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的显著特点。有人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生对《老子》加以发挥。有人立足于东西文化比较为《老子》定性,有人立足于《老子》文本讨论《老子》的诸多问题,亦有人对中国老学进行总结。本文从人生宗教与理想人生指南,关于“道”与“德”的讨论,关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建构,“历史的”方法与《老子》的原始意义,以及对中国老学的研究五个专题进行了个案研究,以期为20世纪西方《老子》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将《老子》人生宗教化与视《老子》为理想人生指南,是传教士功利主义研究风气的继续,是通过《老子》表达对另一种人生、另一种文明的需求,代表著作有戴安娜·朱荷的《和平之道》与亨利克斯、蒙若、格瑞各三人的《再论“道”与“田野”之譬喻》、《道中之道》和《航海之道》。从对《老子》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道”与“德”的讨论状况可以看出西方《老子》研究的进展情况。将“道”比附基督教之上帝反映了传教士对《老子》宗教功利主义的研究态度,对“道”是否是形而上学实体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是否同于西方文化的探讨,陈汉生与艾凡赫从《老子》的背景文化出发历史地对“道”与“德”加以研究则反映了对《老子》本身的重视。史华慈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中对《老子》思想的讨论和温诺登的《〈老子〉的貌似混乱而实有条理》是从思想体系的建构方面讨论《老 子》的两个典型。史华慈认为《老子》的核心是神秘主义,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秘主义; 温诺登认为,贯穿《老子》始终的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观念,围绕这一核心观念的是对神秘主 义、宇宙学以及“悖论式伦理学”的讨论。史华慈的《老子》观来源于他的普遍文明观,温 诺登的《老子》观来自于他对《老子》文本的分析。对《老子》原始意义进行发掘也是西方 多元化《老子》研究的一个内容,阿瑟·韦利的((’t道”与其力》与迈克尔·拉法格的《重 新发现(道德经)原意:关于历史解释学》是这一内容的代表之作。韦利与拉法格都认为, 要发掘出《老子》的原始意义,必须采取“历史的”方法。不过,他们所说的“历史的”方 法并不是指通过客观的历史事实及社会发展的研究来分析《老子》。韦利所谓的“历史的” 方法重在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拉法格所谓的“历史的”方法则重在基于共有的语言与社会 背景的语言能力。法国学者罗宾妮特的《后代评注:文本的多义性与解释的多样化》是研究 中国老学的代表之作,其中论及了中西老学的差异性、中国老学的特点,以及儒、释、道各 家对《老子》的不同认识。 西方加世纪多元化的《老子》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将《老子》传入西方的传教 士实用的、功利主义的态度并没有中断,而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仍然在继续。二、.学术性不 断增强,对《老子》本身越来越重视,对《老子》所在的中国文化背景亦有所关注。 西方《老子》研究是一个涉及中西两种文化的跨文化现象。要将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学术 研究的对象,我们必须摒弃盲目接受与轻率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某些西方人对《老子》 的理想化便认为它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人生与社会问题,不能因为某西方学 者认为它同西方文化一样具有神秘主义思想便认为它的确是以神秘主义为核心,不能因为某 学者认为它的核心概念不是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从而又认为它只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就 是说,我们对《老子》应有一定的客观的认识,不能被西方学者的观点牵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B22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老子》的西传
1 《老子》遭遇冷落
2 “礼仪之争”影响下《老子》的西传
3 中国老学的产生与学者型教士的《老子》观
二、 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的多元化
1 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生的《老子》研究
2 立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老子》研究
3 立足于《老子》本身的研究
4 对中国老学的研究
5 其他
三、 目前西方《老子》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写作目标
第一章 人生宗教与理想人生指南
第一节 《老子》与人生宗教--戴安娜.朱荷的《和平之道》
一、 《老子》与人生宗教
二、 宗教化的《老子》
三、 宗教般的修行
第二节 《老子》与理想人生指南
一、 三个譬喻
二、 三个譬喻性解读之同
小结
第二章 关于“道”与“德”的讨论
第一节 陈汉生论“道”
第二节 艾凡赫论“德”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史华慈的《老子》思想研究
一、 史华慈其人及其文化观
二、 中国特色的神秘主义
三、 神秘的人类文明观
第二节 温诺登的《〈老子〉的貌似混乱而实有条理=
一、 《老子》是一个连贯性整体
二、 《老子》的社会观
三、 《老子》的宇宙观
四、 《老子》的神秘主义
五、 《老子》的悖论式伦理学
小结
第四章 “历史的”方法与《老子》的原始意义
第一节 阿瑟.韦利的《“道”与其力》
一、 “历史的”解释观
二、 韦利发现的《老子》原意
第二节 迈克尔.拉法格的《重新发现〈道德经〉原意:关于历史解释学》
一、 解释《老子》的两种方法
二、 “语言能力”概念的引入
三、 拉法格发现的《老子》“真意”举例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老学研究
第一节 《老子》文本的多义性与解释的多样化
一、 文本的多义性
二、 解释的多样化
第二节 语义解释的多样化
第三节 思想解释的多样化
一、 以道解《老》
二、 以佛解《老》
三、 以儒解《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9449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B22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老子》的西传
1 《老子》遭遇冷落
2 “礼仪之争”影响下《老子》的西传
3 中国老学的产生与学者型教士的《老子》观
二、 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的多元化
1 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生的《老子》研究
2 立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老子》研究
3 立足于《老子》本身的研究
4 对中国老学的研究
5 其他
三、 目前西方《老子》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写作目标
第一章 人生宗教与理想人生指南
第一节 《老子》与人生宗教--戴安娜.朱荷的《和平之道》
一、 《老子》与人生宗教
二、 宗教化的《老子》
三、 宗教般的修行
第二节 《老子》与理想人生指南
一、 三个譬喻
二、 三个譬喻性解读之同
小结
第二章 关于“道”与“德”的讨论
第一节 陈汉生论“道”
第二节 艾凡赫论“德”
小结
第三章 关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史华慈的《老子》思想研究
一、 史华慈其人及其文化观
二、 中国特色的神秘主义
三、 神秘的人类文明观
第二节 温诺登的《〈老子〉的貌似混乱而实有条理=
一、 《老子》是一个连贯性整体
二、 《老子》的社会观
三、 《老子》的宇宙观
四、 《老子》的神秘主义
五、 《老子》的悖论式伦理学
小结
第四章 “历史的”方法与《老子》的原始意义
第一节 阿瑟.韦利的《“道”与其力》
一、 “历史的”解释观
二、 韦利发现的《老子》原意
第二节 迈克尔.拉法格的《重新发现〈道德经〉原意:关于历史解释学》
一、 解释《老子》的两种方法
二、 “语言能力”概念的引入
三、 拉法格发现的《老子》“真意”举例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老学研究
第一节 《老子》文本的多义性与解释的多样化
一、 文本的多义性
二、 解释的多样化
第二节 语义解释的多样化
第三节 思想解释的多样化
一、 以道解《老》
二、 以佛解《老》
三、 以儒解《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雪萌;;论史华慈解《老》的特点[J];暨南史学;2012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洪卫;《道德经》主阴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晓红;大学生道家应对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焦迎娜;超个人心理治疗观与老庄心理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雪萌;论韩禄伯的《老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丽莎;斯坦纳阐释学观点下《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9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