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儒佛人生论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2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梁漱溟早年的心路历程
一、近代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二)学习并吸收西学
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
(一)柏格森哲学的广泛传播
(二)直觉与生命创化论影响
第二章 “究元决疑”:佛家人生本体论与方法论
一、由功利主义转入佛家:追求出世之心
(一)功利主义的局限性
(二)倾心于佛家人生观
二、“究元”第一:宇宙与人生之本体
(一)“性宗之义”与佛家本原论
(二)“相宗之义”与宇宙本体“无性”
三、“决疑”第二:“决行止之疑”方法论
(一)“出世间义”与人生苦乐
(二)“随顺世间义”与德行之义
第三章 “向上创造”:儒家人生态度与实践探索
一、持佛家而入儒家:寻求“中庸”之道
(一)泰州学派的影响
(二)从儒家立场上理解柏格森哲学
(三)儒家立场的人生哲学
二、合理的生活:和乐的人生态度
(一)直觉的生活
(二)“苦乐不在外境”
(三)追求一个“人的圆满”
三、生活就是奋斗: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
(一)“现在的我”与“前此的我”
(二)“意欲向前”的“我”
(三)“无目的的向上奋进”
四、知行合一:人生实践的探索
(一)“感奋兴发”的“意味”
(二)“直觉”与“意味精神”
(三)由“意味”到现实
五、生命化的儒学:奋斗实现人的可能
(一)生命与生活互为体用
(二)生命在于向上创造
(三)人的生命应具有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第四章 梁漱溟论儒佛异同及其儒佛会通思想
一、儒佛之异同:终极关怀与价值的异同
(一)终极关怀及实现方式的异同
(二)人生苦乐与价值判断的异同
二、儒佛之会通:入世与出世为一体
(一)佛家的出世:入世之中的出世
(二)儒家的入世:超越之中的入世
(三)儒佛会通: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第五章 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特色与评价
一、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特色
(一)出入儒佛、会通儒佛
(二)深心大愿、知行合一
(三)宏大心力、向上精神
二、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评价
(一)历史的价值
(二)当代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纯;;本色梁漱溟(续三)[J];炎黄纵横;2006年10期
2 汪东文;;“人无完人”与梁漱溟——记述毛泽东晚年的一段批示[J];炎黄纵横;2006年04期
3 邵纯;;本色梁漱溟(续四)[J];炎黄纵横;2006年11期
4 邵纯;;本色梁漱溟(续一)[J];炎黄纵横;2006年08期
5 邵纯;;本色梁漱溟(续二)[J];炎黄纵横;2006年09期
6 邵纯;;本色梁漱溟[J];炎黄纵横;2006年07期
7 邵纯;;本色梁漱溟(续五)[J];炎黄纵横;2006年12期
8 张建安;;走近父亲——梁漱溟长子梁培宽访谈录[J];江淮文史;2018年05期
9 肖建平;;梁漱溟访问延安:探求中国向何处去[J];炎黄春秋;2018年12期
10 张孝玉;;梁漱溟墨迹及思想转变史[J];书法赏评;201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2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
3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5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红辉;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崔慧姝;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年;近代学人视野中的心理学[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达君;梁漱溟乡村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2 陈宇龙;梁漱溟“由佛入儒”的哲学意蕴[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3 江文思;梁漱溟儒佛人生论[D];西南大学;2019年
4 崔宇;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5 吴越强;休谟与梁漱溟“情感”观念的比较[D];山东大学;2019年
6 张成双;梁漱溟宗教观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7 马晋;梁漱溟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8 谢艾乐;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评析[D];湘潭大学;2018年
9 阎文成;梁漱溟儒学观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0 金阳;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92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