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海德格尔的根据律问题及根据的“间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22 08:43
   海德格尔对于根据律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对形而上学根据问题解构的维度,而且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根据探索历史的超越。在根据律问题上,海德格尔早期使用“差异间性”思想对传统根据问题进行了批判,后期使用“历史间性”思想以示对根据探索历史的超越,这种“之间”路线的方法他简称为“间性”(zwischen)。间性(zwischen)具有三重内涵:首先,人之存在处于生成与认识“之间”,“间性”即为存在与真理同一性。其次,人是存在者,却是存在论层次的存在,它的在世存在处于生存与现成“之间”,“间性”即为关联区分性。最后,人之存在,既是领会存在论层次的真理,又是反思存在者层次的真理,“间性”意味着存在真理的双重化运动。所以,“间性”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思想在根据问题上的独特表达,其意在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根据模式进行批判。早期根据律问题实则“差异间性”对二元对立根据模式进行批判的问题。存在是根据,但却是“关联区分性”的表现对于存在者层次的根据性,海德格尔的解决之道为:一方面,借助此在(Dasein)使得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建立起关联,另一方面,又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根本差异。此在作为“时间性、生存、世界性”之统一者,它的存在始终是处于有无之间,生死之间,显隐之间的“之间存在”。所以,海德格尔这种存在的“差异间性”思想,克服了形而上学根据探索的二元对立。后期根据律问题是“历史间性”对当前科技“座架化”、哲学科学化地构筑世界图像的批判。从存在历史角度来看,17世纪根据律以定律形式的提出,它是处在“莱布尼茨至现代科学”“亚里士多德至莱布尼茨”两段存在晦蔽历史之间的命运性事件。该事件表明,一方面,存在不仅敞显自身,以此来定调人对根据的探索,存在更根本性地晦蔽自身,通过晦蔽而使得敞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形而上学根据探索的历史,是运行于晦蔽之上并遗忘晦蔽的历史,这种根据探索从来不具有根据性。所以,海德格尔这种存在的“历史间性”思想,克服了形而上学根据探索的历史。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516.5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亚里士多德的根据范式
    1.3 亚里士多德与哲学和科学的根据律影响
第2章 莱布尼茨根据问题的间性路径
    2.1 单子即包含的“关联区分性”
    2.2 根据律的效力差异与“之间存在”
    2.3 效力差异与“之间存在”的存在论差异
第3章 此在超越建构“之间存在”
    3.1 此在与实际性生命经验动荡中的“之间存在”
    3.2 此在之间存在的之间性
    3.3 此在的之间性与超越
第4章 根据律对无蔽真理的“建基”
    4.1 此在的真理与“之间”的真理
    4.2 “此在的间性”对传统哲学根据律的批判
    4.3 自由和超越对根据律的源始的“建基”
第5章 晚期海德格尔根据律的历史间性
    5.1 当前科学中晦蔽的根据律
    5.2 曾在传统中晦蔽的根据律
    5.3 将来根据律的思之方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璇;龙肖毅;;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02期

2 董雅华;袁周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3 贾凌昌;夏绪仁;;儿童生命间性:基于依赖性解释的生命教育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11期

4 吴志山;;主体间性下物理课堂目标和管理策略探讨[J];物理之友;2016年12期

5 邱晓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J];江西教育;2016年30期

6 王颖;;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05期

7 杨岭;;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7年15期

8 严涵;;主体间性下物理民主教学环境的文化构建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17年08期

9 吕霞;;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4期

10 李蓉;;主体间性视域下政治课的得与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蒙冰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丁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连杰;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居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赵康;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近代交流思想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8 刘小宝;论“跨学科”的谱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柴楠;他者的澄明与主体的涅槃[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孙瑜;《浮士德》汉译者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达;海德格尔的根据律问题及根据的“间性”特征[D];南昌大学;2019年

2 刘潇;从翻译的主体间性析西南财经大学教学大纲英译[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3 张晓婷;论库切小说文本的主体间性[D];安徽大学;2019年

4 洪榕蔚;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9年

5 袁之洲;人人影视字幕组的网络译介文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

6 王文茜;艺术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思考[D];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7 周雅欣;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8 陈雪飞;论哈贝马斯的法律规则观[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原潇爽;区间性逃票乘车行为的法律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苏扬波;我国同性间性犯罪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94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4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1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