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苏轼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19:34
  内圣和外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关注的两大领域,苏轼的侧重点在内圣,他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生问题展开。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关注的焦点是失意人生境况中的心灵解脱问题。个体人生是短暂的,充满着各种苦难,脱离苦难、追求幸福是我国古代哲人思索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孔子、庄子、屈原、苏轼、范仲淹等各具特色的人生观类型。其中,苏轼在对儒、释、道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化的人生观。他主张超然自适,出处进退从容应对,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以理性的思辨分析生活,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综观苏轼哲学思想,上学下达,一脉贯通,其天道、心性哲学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其艺术哲学是其人生哲学的延伸;其外王思想——政治哲学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和天道、心性、人生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苏轼的天道哲学主要集中在《东坡易传》中,他对《易经》的解读具有偏重人生关怀的特点。同《易经》的精神一样,苏轼一方面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客观存在和发展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之道要同于天之道,从天的神妙之道中领会出人生之道。他特别重视“一”、“顺”、“无心”、“不息”...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哲学视野中的苏轼思想
        1.1.1 苏轼的人生与心路历程简述
        1.1.2 苏轼的哲学著作
        1.1.3 文道统一传统与苏轼哲学
    1.2 苏轼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1.3 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基本思路
        1.3.2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2章 苏轼的天道哲学
    2.1 苏轼对天道内涵的诠释
        2.1.1 物质之天
        2.1.2 本然之天
        2.1.3 精神之天
    2.2 天道对人道的启示
        2.2.1 天道与人道的静态本质:“一”
        2.2.2 天道与人道的动态本质:“顺”
        2.2.3 天道与人道的共同精神:刚健不息
        2.2.4 落实天道的前提:“无心”
第3章 苏轼的心性哲学
    3.1 苏轼心性观提出的背景
        3.1.1 人性问题
        3.1.2 人情问题
    3.2 苏轼对“性”、“情”的理解
        3.2.1 反对理学家的性善情恶论
        3.2.2 性情同一
    3.3 心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3.3.1 情礼合一
        3.3.2 “才”“性”二分
    3.4 追求超越之情
第4章 苏轼的人生哲学
    4.1 苏轼对人生的理解
        4.1.1 人生是悲剧
        4.1.2 人生悲剧性的体现
    4.2 苏轼的幸福观:超然自适
    4.3 苏轼人生观对儒释道的融通与超越
        4.3.1 仁者不忧与乐天知命
        4.3.2 道法自然与安之若命
        4.3.3 随缘任运与随遇而安
        4.3.4 超越性的人生观
    4.4 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4.4.1 自信自尊
        4.4.2 乐观豁达
        4.4.3 热爱自然
        4.4.4 兴趣广泛
        4.4.5 艺术情怀
第5章 苏轼的艺术哲学
    5.1 苏轼的哲学与艺术
        5.1.1 苏轼艺术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的特点
        5.1.2 对审美愉悦的追求
        5.1.3 对理性的把握
    5.2 苏轼生命美学的主要范畴
        5.2.1 超越之美
        5.2.2 淡泊之美
        5.2.3 中和之美
第6章 苏轼的政治哲学
    6.1 苏轼对政治正义的理解
        6.1.1 认同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6.1.2 强调君德的关键作用
        6.1.3 重视权力制约机制
    6.2 儒道互补的政治策略
        6.2.1 儒道互补与传统政治智慧
        6.2.2 苏轼对儒道互补政治策略的继承
    6.3 苏轼的义利观
        6.3.1 君民关系与义利分疏
        6.3.2 富民为本与义利统一
    6.4 苏轼的礼法观
        6.4.1 苏轼的礼治思想
        6.4.2 苏轼的法治思想
    6.5 苏轼的民本思想
    6.6 苏轼的政治品格
第7章 苏轼哲学思想的特征及其现代启示
    7.1 融合儒释道的思想体系
        7.1.1 在天道、心性方面的融合
        7.1.2 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融合
        7.1.3 在艺术哲学方面的融合
        7.1.4 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融合
    7.2 苏轼人生哲学的现代启示
        7.2.1 启示之一
        7.2.2 启示之二
        7.2.3 启示之三
        7.2.4 启示之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轼、苏辙的“性命之学”[J]. 叶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6)
[2]论庄子思想对苏轼人生境界的影响[J]. 张瑞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3]论苏氏蜀学的儒学思想[J]. 王莹.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8)
[4]苏氏蜀学的经学成就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J]. 肖永明,吴增礼.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5]生命之美的内在性——《庄子·德充符》解读[J]. 李振纲.  哲学研究. 2010(04)
[6]富民之路竟在何方——苏轼关于国家财富分配的思考与困惑[J].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7]智者的悟语——论苏轼禅意诗的当代价值[J]. 肖占鹏,刘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8]苏轼与《黄庭经》[J]. 张振谦.  宗教学研究. 2010(01)
[9]庄子“人与天一”的生态解读[J]. 王素芬.  河北学刊. 2010(02)
[10]进取·逍遥·审美——论苏轼人格意识之调适[J]. 杨子怡.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博士论文
[1]苏轼与《周易》[D]. 徐建芳.陕西师范大学 2008
[2]苏轼与佛学[D]. 梁银林.四川大学 2005
[3]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 许外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苏轼密州作品研究[D]. 王雪峰.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D]. 黄莹.广西大学 2008
[3]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D]. 盛学玲.山东大学 2008
[4]苏轼的道论及其美学思想[D]. 邓宏.贵州大学 2008
[5]“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 王滨.青岛大学 2008
[6]苏轼“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D]. 刘若斌.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借冰山一角,鉴庐山真貌[D]. 杨芸.四川师范大学 2008
[8]苏轼易学研究[D]. 邢春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8
[9]朱砂痣与明月光[D]. 阿茹娜.内蒙古大学 2007
[10]试论苏轼的生命体悟及现实价值[D]. 杜美玲.内蒙古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05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05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