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友兰新理学“境界”之可能
发布时间:2020-12-08 22:59
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的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使得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未来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围绕这样的历史课题,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古今中西”文化的讨论思潮。冯友兰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冯友兰是以哲学或哲学史为中心对“古今中西”的文化问题展开讨论的,他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也是较为独特的一套解答方案。冯友兰是以人生为对象来阐释哲学含义的。他既要学习西方哲学理性分析与实在论的精神,又不愿放弃中国哲学以新儒学为主的人生境界与道德哲学。因此,冯友兰建立的“新理学”体系,其核心旨趣是人生哲学,其讲哲学的功用是为了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新理学体系是以《新理学》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新理学》在讲哲学的时候走的是形而上的路径,即《新理学》专讲“最哲学的哲学”。在《新理学》中,冯友兰运用西方实在论的逻辑方法构建了不对实际作积极肯定的“纯粹哲学的形上学”。《新理学》之“理”、“气”、“道体”、“大全”等四个观念所构成的实际上是一种“至虚至玄”、“一片空灵”的哲学境界。但这种哲学境界肯定并不直接就是道德境界,也不就是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天地境...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境界说的文化心理背景
1.1 “为往圣继绝学”的传统文化情结
1.2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
第2章 境界说的形而上学基础
2.1 纯粹形上学的主要思想
2.1.1 “理”
2.1.2 “气”
2.1.3 “道体”与“大全”
2.2 一种“形上”的哲学境界
第3章 道德与人性的“形下”呈现
3.1 对传统“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内涵的消解
3.1.1 对“天理”之道德价值性内涵的消解
3.1.2 形式化的人性论
3.2 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观
3.2.1 道德的绝对性、永恒性与具体性、可变性
3.2.2 道德的内在自觉向外在自觉的转换
3.3 人性论的歧出:觉解与道德
第4章 新理学“境界”的实现
4.1 觉解、意义与境界
4.2 天人之际的分与合:道德境界
4.2.1 道德境界的特征
4.2.2 道德境界如何可能
4.2.3 道德境界仍不“高明”
4.3 融合又超越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
4.3.1 对“经虚涉旷”的追求
4.3.2 天地境界的特征
4.3.3 对道德境界的融合与超越
结语 新理学境界说的理论启示
一、新理学体系中的儒道互补
二、“内圣”与“外王”的两途
三、“以哲学代宗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一、冯学原著
二、研究著作
三、研究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冯友兰自由观初探[J]. 石元镐. 中州学刊. 2007(03)
[2]从《贞元六书》看冯友兰的道德思想[J]. 史春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3]“极高明而道中庸”——论冯友兰哲学的思想倾向[J]. 杨丹荷. 哲学研究. 2006(11)
[4]冯友兰“新理学”的理性精神及其价值缺失[J]. 邓联合. 中国哲学史. 2006(04)
[5]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J]. 陈来. 哲学研究. 2006(02)
[6]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J]. 范鹏.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6)
[7]冯友兰“道中庸”析[J]. 李似珍,王莹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J]. 蒙培元. 中州学刊. 2003(04)
[9]“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哲学观管窥[J]. 胡军. 中州学刊. 2003(04)
[10]冯友兰对朱子学的继承和超越[J]. 陈代湘. 船山学刊. 2003(01)
本文编号:2905821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境界说的文化心理背景
1.1 “为往圣继绝学”的传统文化情结
1.2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
第2章 境界说的形而上学基础
2.1 纯粹形上学的主要思想
2.1.1 “理”
2.1.2 “气”
2.1.3 “道体”与“大全”
2.2 一种“形上”的哲学境界
第3章 道德与人性的“形下”呈现
3.1 对传统“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内涵的消解
3.1.1 对“天理”之道德价值性内涵的消解
3.1.2 形式化的人性论
3.2 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观
3.2.1 道德的绝对性、永恒性与具体性、可变性
3.2.2 道德的内在自觉向外在自觉的转换
3.3 人性论的歧出:觉解与道德
第4章 新理学“境界”的实现
4.1 觉解、意义与境界
4.2 天人之际的分与合:道德境界
4.2.1 道德境界的特征
4.2.2 道德境界如何可能
4.2.3 道德境界仍不“高明”
4.3 融合又超越道德境界的天地境界
4.3.1 对“经虚涉旷”的追求
4.3.2 天地境界的特征
4.3.3 对道德境界的融合与超越
结语 新理学境界说的理论启示
一、新理学体系中的儒道互补
二、“内圣”与“外王”的两途
三、“以哲学代宗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一、冯学原著
二、研究著作
三、研究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冯友兰自由观初探[J]. 石元镐. 中州学刊. 2007(03)
[2]从《贞元六书》看冯友兰的道德思想[J]. 史春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3]“极高明而道中庸”——论冯友兰哲学的思想倾向[J]. 杨丹荷. 哲学研究. 2006(11)
[4]冯友兰“新理学”的理性精神及其价值缺失[J]. 邓联合. 中国哲学史. 2006(04)
[5]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J]. 陈来. 哲学研究. 2006(02)
[6]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J]. 范鹏.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6)
[7]冯友兰“道中庸”析[J]. 李似珍,王莹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8]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J]. 蒙培元. 中州学刊. 2003(04)
[9]“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哲学观管窥[J]. 胡军. 中州学刊. 2003(04)
[10]冯友兰对朱子学的继承和超越[J]. 陈代湘. 船山学刊. 2003(01)
本文编号:2905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0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