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
发布时间:2020-12-10 18:32
本文以对批判理论的重新解读为出发点,以对鲍德里亚理论的系统考察为切入点,试图在对消费以及消费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嬗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一种一般性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通过对批判理论的重新解读,揭示了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批判性介入的理论态度和异化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深入考察,进一步揭示了异化思维的一般模式:异化的原初状态(具有逻辑完满性而缺乏现实完满性)-异化(逻辑非完满性而具有现实完满性)-异化的终极状态(具有逻辑与现实的完满性)。第二章以批判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为标尺,在对鲍德里亚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乃是一种批判理论。第三章对消费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消费进行了系统考察,指出在当代消费社会之中,消费实现了一个重要转向:从对物的消耗转向了符号的交流体系。第四章重新回到了批判理论的视域之下,指出从经典批判理论到当代批判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在批判的层次上,实现了一个飞跃:从对现实物的批判深入了对抽象符号的批判。第五章则把消费社会拉到了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之下,通过对符号学方法的系...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读解批判理论
1.1 批判性介入: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
1.2 “异化”:批判理论的思维方式
1.2.1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异化”的哲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模式及其思维方式
1.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模式的运行谱系
1.3.1 阿多诺:主体性——文化工业——现代主义艺术
1.3.2 马尓库塞:主体性——单面人——新感性
1.3.3 哈贝马斯:主体性——主体性危机——交往理性
第二章 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构架
2.1 生平:批判性介入的基本精神
2.2 早期鲍德里亚的异化模型:原始社会的象征性交换(礼物)——经济性交换——象征性交换(符号的交换)
2.2.1 连续与断裂: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2.2.2 经济性交换:异化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
2.2.3 象征性交换:异化模式的阿基米德点
2.3 后期鲍德里亚的异化模式:真实——仿真——诱惑
2.3.1 仿真:消费社会的生产机制
2.3.2 诱惑:游戏性的宿命策略
第三章 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石:消费概念及其嬗变
3.1 “消费”的基本内涵:消耗
3.1.1 作为否定性消耗的“消费”
3.1.2 作为肯定性消耗的“消费”
3.1.3 资本主义诞生的原动力:节俭还是奢侈?
3.1.4 “消费”时代的到来
3.2 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从“消耗”到“交流体系”
3.2.1 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
3.2.2 作为一种交流体系的“消费”
3.3 需求体系:欲望的形成
第四章 延伸与拓展: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4.1 界定:消费社会
4.1.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4.1.2 继承与超越:鲍德里亚与列斐夫尓的“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
4.1.3 批判与呈现:鲍德里亚与鲍曼的“消费者合作社”
4.2 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
4.2.1 经典批判理论对消费问题的探讨
4.2.2 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消费社会理论
第五章 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建构
5.1 缘起: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5.1.1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
5.1.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物的符号化
5.2 消费社会批判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5.2.1 起点:物
5.2.2 物的拜物教: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
5.2.3 物的符号价值体系
5.3 批判方法:符号阐释
5.4 个案分析:GIVENCHY 消费性的符号阐释
5.5 消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架构
结语 期待中国语境下的消费社会理论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03(10)
[2]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J]. 金晓彤,李政.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03)
[3]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 仰海峰. 学术研究. 2003(05)
[4]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J]. 孔明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5)
[5]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鲍德里亚的批评及其误读[J]. 仰海峰. 南京社会科学. 2003(04)
[6]符号-物、虚像与大众文化批判——巴特《流行体系》解读[J]. 仰海峰. 求是学刊. 2003(03)
[7]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J]. 仰海峰. 现代哲学. 2003(01)
[8]完美何以有罪——鲍德里亚对现代技术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J]. 孔明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9]“我们能比柏拉图本人更好地理解柏拉图”[J]. 王晓朝. 读书. 2003(03)
[10]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J]. 吴晓明. 江海学刊. 2003(01)
本文编号:2909175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读解批判理论
1.1 批判性介入: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
1.2 “异化”:批判理论的思维方式
1.2.1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异化”的哲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模式及其思维方式
1.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模式的运行谱系
1.3.1 阿多诺:主体性——文化工业——现代主义艺术
1.3.2 马尓库塞:主体性——单面人——新感性
1.3.3 哈贝马斯:主体性——主体性危机——交往理性
第二章 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构架
2.1 生平:批判性介入的基本精神
2.2 早期鲍德里亚的异化模型:原始社会的象征性交换(礼物)——经济性交换——象征性交换(符号的交换)
2.2.1 连续与断裂: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2.2.2 经济性交换:异化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
2.2.3 象征性交换:异化模式的阿基米德点
2.3 后期鲍德里亚的异化模式:真实——仿真——诱惑
2.3.1 仿真:消费社会的生产机制
2.3.2 诱惑:游戏性的宿命策略
第三章 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石:消费概念及其嬗变
3.1 “消费”的基本内涵:消耗
3.1.1 作为否定性消耗的“消费”
3.1.2 作为肯定性消耗的“消费”
3.1.3 资本主义诞生的原动力:节俭还是奢侈?
3.1.4 “消费”时代的到来
3.2 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从“消耗”到“交流体系”
3.2.1 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
3.2.2 作为一种交流体系的“消费”
3.3 需求体系:欲望的形成
第四章 延伸与拓展: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4.1 界定:消费社会
4.1.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4.1.2 继承与超越:鲍德里亚与列斐夫尓的“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
4.1.3 批判与呈现:鲍德里亚与鲍曼的“消费者合作社”
4.2 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
4.2.1 经典批判理论对消费问题的探讨
4.2.2 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消费社会理论
第五章 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建构
5.1 缘起: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5.1.1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
5.1.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物的符号化
5.2 消费社会批判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5.2.1 起点:物
5.2.2 物的拜物教: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
5.2.3 物的符号价值体系
5.3 批判方法:符号阐释
5.4 个案分析:GIVENCHY 消费性的符号阐释
5.5 消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架构
结语 期待中国语境下的消费社会理论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03(10)
[2]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J]. 金晓彤,李政.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03)
[3]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 仰海峰. 学术研究. 2003(05)
[4]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J]. 孔明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05)
[5]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鲍德里亚的批评及其误读[J]. 仰海峰. 南京社会科学. 2003(04)
[6]符号-物、虚像与大众文化批判——巴特《流行体系》解读[J]. 仰海峰. 求是学刊. 2003(03)
[7]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J]. 仰海峰. 现代哲学. 2003(01)
[8]完美何以有罪——鲍德里亚对现代技术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J]. 孔明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9]“我们能比柏拉图本人更好地理解柏拉图”[J]. 王晓朝. 读书. 2003(03)
[10]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J]. 吴晓明. 江海学刊. 2003(01)
本文编号:2909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0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