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夫之知行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8:41
  知行观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中国哲学所特有。其思想和学说由两个部分共同组成,即知论和方法论,又称知识论和实践论,两者联系紧密并相辅相成。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们不仅讨论知和行各自的内涵,还注重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古代儒家论知行,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成贤成圣的问题,因此这其中的知即道德良知,涉及的天理、天道也就是道德天理。“知论”所关注的就是道德、天理、良心如何萌发和习得以及提醒的问题。而所谓的行也就是方法论或称实践论,其实就是践屡、修养、证成的问题,也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方法论就是关于知论的方法论。先秦时期,虽然诸子各家关于知和行的表述有异,但是在务实的层面上都是重行的,孔孟荀更是对言行不一进行了批判;汉代初期重行的知行观思想受到冷落后复又得以延续,并形成了中国哲学知行观中重行的传统;到了宋代,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成为了理学家们的一个重要论题,主要涉及知与行两者之间谁轻谁重、谁先谁后的问题,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对此都加以了讨论辨析,但都存有一定的弊病。此外,佛教和道家在修养证成方面虽有优点亦有所局限。王夫之的知行观可以说全面清算他之前的知行观中的错误部分,并对...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简述和王夫之的知行观的理论渊源
    一、“知”、“行”概念范畴及知行关系
        (一) 先秦时期
        (二) 宋明理学时期
        (三) 近现代时期
    二、王夫之知行观的主要理论渊源
        (一) 程朱学派论知行
        (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三) 佛老学派论知行
第三章 王夫之的知行观
    一、知论
        (一) 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二) 能知与所知
        (三) 性知与学知
    二、关于知论的方法论
        (一)“学”与“思”
        (二) 知行相济而各致
        (三) 格物致知
    三、知行关系论
        (一)“道”、“器”与知行关系
        (二) 知行有别,行重知轻,行先知后
        (三) 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
        (四) 知行相须,并进而有功
第四章 王夫之知行观的历史地位
    一、同时代的学术价值
        (一) 推动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理论的发展
        (二) 开创了船山学派的新局面
    二、对近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对近代社会实学思想的启蒙
        (二) 对现代社会的学术价值和道德实践价值
    三、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个人简历
    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王夫之的知行观[J]. 李翔.  文化学刊. 2017(08)
[2]“知—信—行”: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J]. 朱建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3]中国传统知行观综论[J]. 宋志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4]对王夫之知行学说的思考[J]. 张慧霞.  商. 2015(23)
[5]再论王夫之的“知行”观[J]. 吴根友.  学术月刊. 2015(03)
[6]船山知行观与知行统一[J]. 周发源.  船山学刊. 2015(01)
[7]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知行观比较[J]. 杨华祥,宋显.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8]论王船山的知行统一观对毛泽东实践论的影响[J]. 吴先发,陈益元.  学理论. 2012(10)
[9]王夫之的知行观及其启蒙意义[J]. 魏义霞.  理论探索. 2012(01)
[10]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学术精神[J]. 黄崑威.  船山学刊. 2010(01)

博士论文
[1]回归真实的存在[D].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王船山知行观研究[D]. 路高丹.郑州大学 2013
[2]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D]. 夏青.河北大学 2010
[3]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观比较研究[D]. 袁晓文.曲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17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17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c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