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孟子士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0-12-18 09:46
  士,即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联系君和民的中间环节,是官吏的最低层,同时又是士、农、工、商等四民之首。可以说,“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自士产生之日起,孔子就给它注入了“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精神。孟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主张士要“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以自己与各诸侯王的出处进退的亲身经历,向历代士人树立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范,向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展现了儒家独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和真士人品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孟子代表了士的自觉。全文共分五个大部分来论述孟子的“士”的精神。 第一部分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士的起源,进一步分析《孟子》书中士的意义,为下文的展开论述作一必要的铺垫。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孟子对士阶层存在合理性的论证。首先,孟子把“士尚志”作为士之为士的本质理由。其次,在现实层面,孟子认为“仕”也是士阶层存在合理性的理由。“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但是,在孟子看来,“仕”要以仁义之道,性善之性为根本原则,否则,宁愿不仕。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孟子对士阶层的精...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士的起源和《孟子》中士的界定
    (一) 士的起源
    (二) 《孟子》中“士”的界定
二、孟子对士阶层的存在合理性的证明
    (一) 士尚志
    (二) 士之仕,犹农夫之耕
三、孟子对士阶层的精神品质的规定:现实性,超越性
    (一) 现实性
    (二) 士的超越性
四、孟子士的精神的修养工夫论:养心,践形,立命
    (一) 养心:存养、扩充
    (二) 践形:知言、养气
    (三) 立命:诚身、修身
五、孟子士的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一) 孟子士的精神对历代士人的影响
    (二) 孟子士的精神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启发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杜维明的知识分子观[J]. 张允熠,陶武.  中国哲学史. 2004(03)
[2]孟子笔下的道统与政统[J]. 张之锋.  江淮论坛. 2004(03)
[3]试析孟子士入仕的政治伦理思想[J]. 邢海晶.  天府新论. 2004(03)
[4]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J]. 晁福林.  文史哲. 2004(02)
[5]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征[J]. 柯育芳.  江汉论坛. 2004(03)
[6]论知识分子和人文理念的建构——以“士”为基础的考察[J]. 陆玉林.  新视野. 2004(02)
[7]孟子人格学说的现代诠释[J]. 顾红亮.  齐鲁学刊. 2004(01)
[8]“士志于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J]. 房雪琴.  天府新论. 2003(04)
[9]儒家忧患意识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J]. 刘扬烈,刘健芬.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05)
[10]论士阶层之形成[J]. 陈学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本文编号:2923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23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