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思想的技术进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21:20
本研究是基于技术问题及现象,并结合生态位思想的技术进化研究。基本方法是从传统的工程学的视角,吸收多学科的观点,结合自然技术领域的相关案例分析,在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经验方法论的拓展。内容包括:1)生态位思想(Ecological Niche)(?)(?)何运用于技术进化研究,通过各种生物类比的技术进化经验启示,结合生态位思想的单元分析模型,从微观视角讨论自然技术进化机制和理论拓展方法;2)技术的利基(Niche)现象的存在形态,明确技术领域存在的利基现象及特征;3)利用生态位思想及案例,分析不同技术范式变迁和技术进化机制,并结合产业案例中技术的利基现象,分析技术体系的建构过程。技术的利基现象,是一种技术的缺失和需求现象,是技术问题的一种表现形态。首先是各技术体系领域内存在技术的补充、完善和衔接、互动问题,属于技术内部被细分的领域;同时,由于社会对技术的期待引发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体现其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普遍性。利基现象区分为作用于技术体系的“狭义”界定和技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广义”界定两类。生态位概念比“利基”定义具有更广泛意义,技术进化正是基于这个最基本的在生态学中“生态位”单...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兼论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起
1.2.1 技术缺失及技术问题
1.2.2 微观视角的分析方法
1.3 背景
1.3.1 生态位和利基现象
1.3.2 产业及技术的生态位理论
1.3.3 技术进化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构成
第二章 生态位思想与技术生态位
2.1 概述
2.2 生态位思想探源
2.3 企业的生态位和产业的利基现象
2.3.1 企业生态位
2.3.2 产业的利基现象
2.4 技术生态位与利基技术
2.4.1 技术生态位
2.4.2 利基技术
2.5 技术哲学视域中的生态位语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的利基现象
3.1 基于现象的技术问题
3.1.1 从现实问题看技术的缺失现象
3.1.2 产业和技术体系的技术细分现象
3.1.3 非标准化技术实践中的问题意识
3.2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之内涵界定
3.2.1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的语境问题
3.2.2 技术体系模型和技术系统解释
3.2.3 技术体系和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内涵
3.3 基于技术体系的利基现象
3.3.1 基于技术存在域的利基现象
3.3.2 从技术人工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3.3.3 从标准和专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3.3.4 基于技术体系的狭义存在
3.4 广义技术系统中的利基现象
3.4.1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视角
3.4.2 技术的知识结构视角
3.4.3 工程设计的过程视角
3.4.4 基于技术系统的广义存在
3.5 技术的利基现象之特征
3.5.1 复杂性和多样性
3.5.2 相对性和历史性
3.5.3 普遍性和特殊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位视域中技术进化的研究方法
4.1 概述
4.2 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
4.2.1 技术进化作为技术哲学的范畴
4.2.2 技术进化研究与经验转向
4.2.3 生物进化的类比经验分析
4.2.4 生态位视域中的技术进化研究
4.3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分析方法
4.3.1 SNM的理论背景
4.3.2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进路
4.3.3 SNM理论微观分析的启示
4.4 技术进化的宏观分析方法
4.4.1 技术范式变迁的宏观进路
4.4.2 SNM理论的运用
4.5 基于生态位思想的理论拓展
4.5.1 SNM理论的若干问题
4.5.2 技术进化研究的理论拓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范式变迁及技术进化的案例研究
5.1 概述
5.2 LCD技术的渐进式演化范例
5.2.1 从利基产品到主流产品的转变
5.2.2 LCD的技术体系形成
5.2.3 LCD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接受过程
5.3 CCD技术的突破式演化范例
5.3.1 CCD的出现
5.3.2 CCD技术的发展历程
5.3.3 CCD技术的社会接受过程
5.4 LCD和CCD技术范式变迁
5.4.1 科学研究与技术进化
5.4.2 渐近式技术范式变迁
5.4.3 突破式技术范式变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基现象与技术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
6.1 概述
6.2 战后日本钢铁技术体系的建构
6.2.1 日本钢铁技术发展概况
6.2.2 体系内各要素的关联
6.2.3 体系内外新技术的生成
6.2.4 技术体系的建构
6.3 “缝隙”产业与技术的利基现象
6.3.1 技术体系中的“缝隙”产业及技术
6.3.2 “缝隙”产业与技术创新
6.3.3 产学合作与技术选择
6.3.4 产业及技术的利基形态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资料
后记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生态位理论综述[J]. 张光宇,张玉磊,谢卫红,刘贻新. 工业工程. 2011(04)
[2]新一轮外资结构转型昭示了什么[J]. 石良平. 上海国资. 2011(07)
[3]技术生态位结构特征对技术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专利面板数据的分析[J]. 潘海英,郑垂勇,刘丹丹,翟方正,李永超,薛营. 科学学研究. 2011(06)
[4]论技术创新进化的三重维度[J]. 阮国祥,毛荐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6)
[5]技术系统进化论初探[J]. 刘康. 科学学研究. 2011(03)
[6]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及其当代启示[J]. 林慧岳,黄柏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7)
[7]技术生态位及生态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J]. 钟美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4)
[8]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与展望[J]. 黄庆,周贤永,杨智懿.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4)
[9]论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兼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兴起[J]. 高亮华. 哲学研究. 2009(02)
[10]从技术进化论看技术创新[J]. 王耀德. 理论学刊. 2008(12)
博士论文
[1]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 许箫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技术认识论探究[D]. 李永红.复旦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4634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兼论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起
1.2.1 技术缺失及技术问题
1.2.2 微观视角的分析方法
1.3 背景
1.3.1 生态位和利基现象
1.3.2 产业及技术的生态位理论
1.3.3 技术进化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构成
第二章 生态位思想与技术生态位
2.1 概述
2.2 生态位思想探源
2.3 企业的生态位和产业的利基现象
2.3.1 企业生态位
2.3.2 产业的利基现象
2.4 技术生态位与利基技术
2.4.1 技术生态位
2.4.2 利基技术
2.5 技术哲学视域中的生态位语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的利基现象
3.1 基于现象的技术问题
3.1.1 从现实问题看技术的缺失现象
3.1.2 产业和技术体系的技术细分现象
3.1.3 非标准化技术实践中的问题意识
3.2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之内涵界定
3.2.1 技术体系与技术系统的语境问题
3.2.2 技术体系模型和技术系统解释
3.2.3 技术体系和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内涵
3.3 基于技术体系的利基现象
3.3.1 基于技术存在域的利基现象
3.3.2 从技术人工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3.3.3 从标准和专利看技术的利基现象
3.3.4 基于技术体系的狭义存在
3.4 广义技术系统中的利基现象
3.4.1 技术发明与创新的视角
3.4.2 技术的知识结构视角
3.4.3 工程设计的过程视角
3.4.4 基于技术系统的广义存在
3.5 技术的利基现象之特征
3.5.1 复杂性和多样性
3.5.2 相对性和历史性
3.5.3 普遍性和特殊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位视域中技术进化的研究方法
4.1 概述
4.2 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
4.2.1 技术进化作为技术哲学的范畴
4.2.2 技术进化研究与经验转向
4.2.3 生物进化的类比经验分析
4.2.4 生态位视域中的技术进化研究
4.3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分析方法
4.3.1 SNM的理论背景
4.3.2 技术范式变迁的微观进路
4.3.3 SNM理论微观分析的启示
4.4 技术进化的宏观分析方法
4.4.1 技术范式变迁的宏观进路
4.4.2 SNM理论的运用
4.5 基于生态位思想的理论拓展
4.5.1 SNM理论的若干问题
4.5.2 技术进化研究的理论拓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范式变迁及技术进化的案例研究
5.1 概述
5.2 LCD技术的渐进式演化范例
5.2.1 从利基产品到主流产品的转变
5.2.2 LCD的技术体系形成
5.2.3 LCD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接受过程
5.3 CCD技术的突破式演化范例
5.3.1 CCD的出现
5.3.2 CCD技术的发展历程
5.3.3 CCD技术的社会接受过程
5.4 LCD和CCD技术范式变迁
5.4.1 科学研究与技术进化
5.4.2 渐近式技术范式变迁
5.4.3 突破式技术范式变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基现象与技术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
6.1 概述
6.2 战后日本钢铁技术体系的建构
6.2.1 日本钢铁技术发展概况
6.2.2 体系内各要素的关联
6.2.3 体系内外新技术的生成
6.2.4 技术体系的建构
6.3 “缝隙”产业与技术的利基现象
6.3.1 技术体系中的“缝隙”产业及技术
6.3.2 “缝隙”产业与技术创新
6.3.3 产学合作与技术选择
6.3.4 产业及技术的利基形态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资料
后记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生态位理论综述[J]. 张光宇,张玉磊,谢卫红,刘贻新. 工业工程. 2011(04)
[2]新一轮外资结构转型昭示了什么[J]. 石良平. 上海国资. 2011(07)
[3]技术生态位结构特征对技术变迁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专利面板数据的分析[J]. 潘海英,郑垂勇,刘丹丹,翟方正,李永超,薛营. 科学学研究. 2011(06)
[4]论技术创新进化的三重维度[J]. 阮国祥,毛荐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6)
[5]技术系统进化论初探[J]. 刘康. 科学学研究. 2011(03)
[6]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及其当代启示[J]. 林慧岳,黄柏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7)
[7]技术生态位及生态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J]. 钟美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4)
[8]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与展望[J]. 黄庆,周贤永,杨智懿.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4)
[9]论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兼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兴起[J]. 高亮华. 哲学研究. 2009(02)
[10]从技术进化论看技术创新[J]. 王耀德. 理论学刊. 2008(12)
博士论文
[1]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 许箫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技术认识论探究[D]. 李永红.复旦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46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