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费希特主体间性思想论析

发布时间:2021-01-01 15:24
  随着德国唯心主义在19世纪中期的崩溃,实证主义以及分析哲学的兴起,主体性远离了舞台的中心,甚至后现代的哲学家们可以大胆地宣布“主体已死”。主体哲学的没落为各种“后主体”的哲学思潮提供了空间,除了上述几种思潮之外,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哲学影响深远,甚至一度被认为成功地取代了近代以来的主体哲学模式。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在亨利希等古典哲学研究者的推动下,向主体回归的兴趣在哲学界悄然出现。与此相关的是,试图重新审视主体哲学自身困境,在主体哲学内部理解主体间性思想产生的逻辑与脉络,成为一个并不显眼却不无重要的致思方向。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绝对分裂可以说是一个人为的理论设定。二者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不能被区分为是不同的问题域的框架性表达。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观念,着手对主体与主体间的探讨。由笛卡尔开始的近代主体哲学试图将知识的有效性建立在自我的同一性与理性之上,但不可化约的他者,使主体哲学陷入内部分裂的困境中。在语言学转向的大的理论背景之下,哲学家们提出用主体间性范式取代主体性范式。但是范式转型并不能解决主体哲学的困境,而且,意识到困境的主体哲学家,如费希特,事实上已经试图通过纳入主体...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主体哲学的困境与主体间性
    第一节 主体哲学的困境
        1.1.1 笛卡尔的主体哲学的困境
        1.1.2 康德主体哲学
        1.1.3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1.1.4 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及解决
        1.1.5 小结
    第二节 语言学转向
        1.2.1 两大思潮的结合与语言学转向的动机
        1.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第三节 费希特与主体哲学
第二章 费希特的主体哲学
    第一节 自我的特征
    第二节 全部知识学的第一原理
    第三节 全部知识学的第二原理
    第四节 全部知识学的第三原理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费希特的主体间性思想
    第一节 从知识学到伦理学与法权哲学
        3.1.1 知识学与伦理学
        3.1.2 知识学与法权哲学
    第二节 理性存在物与自我
    第三节 理性存在物与非我
    第四节 主体间性思想的演绎
        3.4.1 从自由到感性世界的道德途径
        3.4.2 自我性与物质躯体
        3.4.3 人与他人
        3.4.4 感性世界与社会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主体间性”话语中的费希特
    第一节 费希特主体间性思想对黑格尔的影响
    第二节 黑格尔的主体间性思想
        4.2.1 承认的阶段与个体的发展
        4.2.2 主体间的承认模式
        4.2.3 《精神现象学》中的承认理论
        4.2.4 小结
    第三节 对哈贝马斯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题域[J]. 张宇.  世纪桥. 2012(05)
[2]认识你自己——利科的主体观解读[J]. 刘开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3]费希特伦理学的行动特色[J]. 陆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4]走不出的“我”——笛卡尔与费希特哲学迷失的启示[J]. 李福岩.  学习与探索. 2008(02)
[5]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J]. 金惠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6]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J]. 黄作.  哲学研究. 2004(09)
[7]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 D.扎哈维,臧佩洪.  哲学译丛. 2001(04)
[8]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J]. 杨大春.  哲学研究. 2001(07)
[9]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J]. 郭贵春,殷杰.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0(05)
[10]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J].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本文编号:2951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51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2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