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1-01-03 04:16
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吸收朱子学研究成果,全面把握朱熹思想,并进而对宋代理学发展史做出描述与评价。朱熹理学思想过程大体可分为心性论、宇宙论与道统论三个大的阶段,这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青年朱熹深受内圣外王时代精神的濡染,以“成圣”的修养功夫进路探索为思想焦点。朱熹的理学思想启蒙于乃父朱松,成长于刘氏私塾学习期间。受南宋理学内倾化思潮影响,朱熹在探索成圣进路中经历了以释老解儒的迂回之路,但其人生观与思想目标仍立定于儒学思想营垒之中。“成圣”的立志追求与经典研读的理性方法,形成了青年朱熹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朱熹24岁初次问学李侗开始,朱熹思想经历了“困学”而逐渐“自得”的过程,并走上溯源二程的思想道路。李侗的“理一分殊”教导巩固了朱熹读书穷理的理性主义精神,使他从“儒佛相合处”求“成圣”之进路转向对儒学精神的“自得”探索与功夫进路之独创。“同安夜悟”使朱熹意识到程学精神全面性与南宋理学发展中的片面性之别,在“忠恕一贯”的讨论中朱熹拣择了下学而上达的修养进路,由此奠定了自己为学进德的大方向。朱熹将李侗“理一分殊”之教发挥于读书穷理的经典研究上,使他与李侗“心与理一...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朱熹思想过程”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重要概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朱熹时代的南宋社会转型与思想重建
第一节 朱熹时代的历史困厄与问题承接
一、朱熹时代南宋政局的外患内忧
二、内忧外患对南宋士大夫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南宋学术面貌与理学问题聚焦
一、多元与浮华的南宋学风
二、朱熹面临的理学理论困境与思想资源
第二章 “成圣”志向下的经典学习
第一节 理学人生观的根植与思想启蒙
一、朱熹理学人生观的根植
二、临安见闻:家国关怀的先觉
三、“为己之学”:理学思想的启蒙
第二节 朱熹“成圣”思想探索的发轫
一、少年艰难中的“成圣”追求与理性奠基
二、“内圣外王”精神冲突下的禅学迂回
三、本心追问与泛观博览互发的思想格局
第三节 上蔡思想的体贴与儒学本真精神的思考
一、对上蔡思想的精研与自省
二、儒学“真精神”探源与“牧斋”伤情
第三章 下学而上达思想道路的拣择
第一节 李侗之教与儒学的“问题”自觉
一、李侗“理一分殊”的功夫启示
二、同安仕任中儒学“问题”意识的全面觉醒
第二节 归本洛学与“洒落”境界之困学
一、程学精神的全面性体认
二、下学而上达修养功夫进路的拣择
第三节 师生思想的分道与时代思想批判
一、“心与理一”的艰难凑泊与师生思想分道
二、时代学术思想批判中的程学肯认
第四章 心性功夫之学的“自得”
第一节 “中和旧说”时期的心性功夫论
一、“性体心用”:湖湘学派的思想启迪
二、下学功夫对湖湘学思想的内在消化
第二节 “中和新说”:平生学问进德大旨的确立
一、心、性、情三分格局的创发
二、“中和新说”分疏与“主敬”功夫地位的突显
第五章 新儒学精神的哲学甄定
第一节 “太极——理”本体宇宙论之开掘
一、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文本勘定
二、《太极图说解》:新儒学的宇宙本体论建构
第二节 归宗伊川与湖湘学批判
一、《西铭解》:“理一分殊”观照下的“天人合一”之道
二、程门后学思想路径的再评判与湖湘学批判
三、《仁说》:道德理性与道德践履的理论绾结
第六章 理学与新儒学经学的统一
第一节 理学精神的澄明与理论体系的初构
一、《伊洛渊源录》:对理学“中庸”精神的学术与政治探源
二、《近思录》:以《大学》为灵魂的理学思想规模之确立
第二节 “四书学”与新经学文本体系的建立
一、《论孟精义》:“道统”观与功夫论的经学辑证
二、《中庸章句》:“体用一源”的经学阐释
三、《大学章句》:修养功夫的经学厘定
四、闽、湘学派《论语》学的分野
第七章 “道统”担当与理学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鹅湖之会”与“王霸义利”之辩
一、“鹅湖之会”:朱、陆的功夫分野
二、陆学刺激下的功夫砥砺与道统担当
三、“王霸义利”之辩与道统伸张
第二节 易学论争与“太极”之辩
一、易学的论争:新儒学与旧儒学世界观的分野
二、“无极”“太极”之争:道统精神的体认之争
三、皇极之辨:朱、陆对“道”“势”关系的政治分野
第三节 朱熹理学思想的深化与丰满
一、四书的修订与《大学章句》地位的升格
二、“至善”追求与“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学
三、晚年儒学研究中理学思想的进一步丰满
四、“庆元党禁”下的外王挫折
结论
一、朱熹理学思想形成过程简述
二、朱熹理学思想发展过程特点及意义
三、研究心得
四、朱熹研究的可能领域
朱熹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哲学的“生本论”[J]. 王锟. 哲学研究. 2006(02)
[2]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J]. 王德华. 学术月刊. 2006(02)
[3]术数及其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不在场”——兼求教于朱伯昆先生[J]. 何丽野. 社会科学. 2005(11)
[4]宋代:伦理的普遍性何以可能[J]. 吾淳. 孔子研究. 2005(05)
[5]朱熹晚年思想[J]. 金春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6]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J].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J].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2004(04)
[8]儒学独断论的表现形式与突围策略[J]. 杨海文. 学术研究. 2004(07)
[9]六朝儒学的困境[J]. 乐胜奎. 中国哲学史. 2004(02)
[10]北宋道学的“中和”说——以程颐与其弟子“中和”之辩为中心[J]. 蔡世昌. 中国哲学史. 2004(01)
博士论文
[1]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 郑熊.西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4296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朱熹思想过程”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重要概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朱熹时代的南宋社会转型与思想重建
第一节 朱熹时代的历史困厄与问题承接
一、朱熹时代南宋政局的外患内忧
二、内忧外患对南宋士大夫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南宋学术面貌与理学问题聚焦
一、多元与浮华的南宋学风
二、朱熹面临的理学理论困境与思想资源
第二章 “成圣”志向下的经典学习
第一节 理学人生观的根植与思想启蒙
一、朱熹理学人生观的根植
二、临安见闻:家国关怀的先觉
三、“为己之学”:理学思想的启蒙
第二节 朱熹“成圣”思想探索的发轫
一、少年艰难中的“成圣”追求与理性奠基
二、“内圣外王”精神冲突下的禅学迂回
三、本心追问与泛观博览互发的思想格局
第三节 上蔡思想的体贴与儒学本真精神的思考
一、对上蔡思想的精研与自省
二、儒学“真精神”探源与“牧斋”伤情
第三章 下学而上达思想道路的拣择
第一节 李侗之教与儒学的“问题”自觉
一、李侗“理一分殊”的功夫启示
二、同安仕任中儒学“问题”意识的全面觉醒
第二节 归本洛学与“洒落”境界之困学
一、程学精神的全面性体认
二、下学而上达修养功夫进路的拣择
第三节 师生思想的分道与时代思想批判
一、“心与理一”的艰难凑泊与师生思想分道
二、时代学术思想批判中的程学肯认
第四章 心性功夫之学的“自得”
第一节 “中和旧说”时期的心性功夫论
一、“性体心用”:湖湘学派的思想启迪
二、下学功夫对湖湘学思想的内在消化
第二节 “中和新说”:平生学问进德大旨的确立
一、心、性、情三分格局的创发
二、“中和新说”分疏与“主敬”功夫地位的突显
第五章 新儒学精神的哲学甄定
第一节 “太极——理”本体宇宙论之开掘
一、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文本勘定
二、《太极图说解》:新儒学的宇宙本体论建构
第二节 归宗伊川与湖湘学批判
一、《西铭解》:“理一分殊”观照下的“天人合一”之道
二、程门后学思想路径的再评判与湖湘学批判
三、《仁说》:道德理性与道德践履的理论绾结
第六章 理学与新儒学经学的统一
第一节 理学精神的澄明与理论体系的初构
一、《伊洛渊源录》:对理学“中庸”精神的学术与政治探源
二、《近思录》:以《大学》为灵魂的理学思想规模之确立
第二节 “四书学”与新经学文本体系的建立
一、《论孟精义》:“道统”观与功夫论的经学辑证
二、《中庸章句》:“体用一源”的经学阐释
三、《大学章句》:修养功夫的经学厘定
四、闽、湘学派《论语》学的分野
第七章 “道统”担当与理学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鹅湖之会”与“王霸义利”之辩
一、“鹅湖之会”:朱、陆的功夫分野
二、陆学刺激下的功夫砥砺与道统担当
三、“王霸义利”之辩与道统伸张
第二节 易学论争与“太极”之辩
一、易学的论争:新儒学与旧儒学世界观的分野
二、“无极”“太极”之争:道统精神的体认之争
三、皇极之辨:朱、陆对“道”“势”关系的政治分野
第三节 朱熹理学思想的深化与丰满
一、四书的修订与《大学章句》地位的升格
二、“至善”追求与“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学
三、晚年儒学研究中理学思想的进一步丰满
四、“庆元党禁”下的外王挫折
结论
一、朱熹理学思想形成过程简述
二、朱熹理学思想发展过程特点及意义
三、研究心得
四、朱熹研究的可能领域
朱熹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哲学的“生本论”[J]. 王锟. 哲学研究. 2006(02)
[2]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J]. 王德华. 学术月刊. 2006(02)
[3]术数及其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不在场”——兼求教于朱伯昆先生[J]. 何丽野. 社会科学. 2005(11)
[4]宋代:伦理的普遍性何以可能[J]. 吾淳. 孔子研究. 2005(05)
[5]朱熹晚年思想[J]. 金春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6]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J].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J].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2004(04)
[8]儒学独断论的表现形式与突围策略[J]. 杨海文. 学术研究. 2004(07)
[9]六朝儒学的困境[J]. 乐胜奎. 中国哲学史. 2004(02)
[10]北宋道学的“中和”说——以程颐与其弟子“中和”之辩为中心[J]. 蔡世昌. 中国哲学史. 2004(01)
博士论文
[1]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 郑熊.西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4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5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