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解释学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

发布时间:2021-01-07 00:34
  在西方自从哲学解释学或本体论解释学诞生以来,它就与传统的解释学特别是方法论解释学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冲突的焦点集中在有关“原意”、“先见”及与之相关的“客观性”等问题上。反观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实际也存在着追寻作者原意的“以意逆志”法和承认解释的多元化的“诗无达诂”论的歧异。那么解释究竟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文本的意义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呢?这些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和探讨,不仅是基于解释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以及对作品文本合理的解释实践的需要,而且还关涉到当下我们如何看待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现实问题。全文约三万字,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首先对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作了必要的述评,指出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把消除误解,达致作者的原意作为解释的唯一目标,伽达默尔则批评这种传统的方法论解释学忽视了理解的历史性,认为解释者和文本都有着处于演变中的视域,因此理解不是消极地重建作者的原意,而是积极地不断地作出新解释的过程。接下来以这种西方解释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的解释思想及其价值进行了梳理和阐发。第二、三部分则分别考察了与方法论解释学相似的“以意逆志”,以及与哲学解...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 西方的解释范式之争
    (二) 对中国古代解释思想的阐发及其价值
二、“以意逆志”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思考
    (一) “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二) “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
    (三) “以意逆志”的解释学意义
三、“诗无达诂”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思考
    (一) “诗无达诂”的理论内涵
    (二) “诗无达诂”的解释方法
    (三) “诗无达诂”的解释学意义
四、对理想的解释范式的阐释
    (一) 普适意义上的合理解释如何可能
    (二) 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
    (三) 文化差异与“误读”的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阐释的批评学意义——“诗无达诂”说研究[J]. 张利群.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2]中华书局今年计划出版的中国哲学著作[J].   哲学研究. 1959(03)



本文编号:2961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61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