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05:52
“知”和“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关系。自“知”和“行”这对范畴出现以后,便为哲学家所接受,并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知行观在隋唐时期被突出出来,到宋代以至明清,更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范畴。清初哲学家王夫之对以前的知行观,尤其是对王阳明的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让我们看到二者在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就是到了近现代,这对范畴也没有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依然是哲学家们经常探讨的重要话题。此文试对王阳明、王夫之知行观做出分析对比,便于全面掌握他们知行观的特点、内容及其历史地位等。全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写王阳明、王夫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们形成知行观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其次对他们的知行观进行对比分析,有在立言宗旨、力行观、博约关系等方面的相近之处,以及在哲学本体、知的方面、行的方面、知行关系方面、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等方面的相异之处。最后,对二者的知行观比较作出评价。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王阳明、王夫之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王阳明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 王阳明简介
(2) 王阳明所处的社会背景
(3) 王阳明的学术背景
2、王夫之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 王夫之简介
(2) 王夫之所处的社会背景
(3) 王夫之的学术背景
二、王阳明、王夫之知行观的比较分析
1、相近之处
(1) 立言宗旨
(2) 力行观
(3) 博约关系
2、相异之处
(1) 哲学本体
(2) 知的方面
(3) 行的方面
(4) 知行关系方面
(5)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三、王阳明、王夫之知行观比较的评价
1、理论缺陷
2、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J]. 魏义霞. 齐鲁学刊. 2007(02)
[2]“视”、“见”、“知”——王阳明一体观中的体知因素之分析[J]. 陈立胜. 孔子研究. 2006(04)
[3]王阳明“致良知”说之真义及“良知”之结构研究[J]. 王党辉. 兰州学刊. 2006(06)
[4]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及其现代价值[J]. 邵秀玲,刘国强. 滨州学院学报. 2005(04)
[5]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王阳明的经学观[J]. 李明友. 中国哲学史. 2005(02)
[6]“知行”观的演进及其意义[J]. 高宇,高星斗. 滁州学院学报. 2004(03)
[7]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论争[J].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 任凤琴. 前沿. 2004(07)
[9]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再理解[J]. 汪帮琼. 晋阳学刊. 2004(02)
[10]中国儒家及传统知行观思想新论[J]. 李丕洋.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9)
硕士论文
[1]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 王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2
[2]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 俞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62035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王阳明、王夫之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王阳明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 王阳明简介
(2) 王阳明所处的社会背景
(3) 王阳明的学术背景
2、王夫之形成知行观理论的背景
(1) 王夫之简介
(2) 王夫之所处的社会背景
(3) 王夫之的学术背景
二、王阳明、王夫之知行观的比较分析
1、相近之处
(1) 立言宗旨
(2) 力行观
(3) 博约关系
2、相异之处
(1) 哲学本体
(2) 知的方面
(3) 行的方面
(4) 知行关系方面
(5)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三、王阳明、王夫之知行观比较的评价
1、理论缺陷
2、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明理学知行观探究[J]. 魏义霞. 齐鲁学刊. 2007(02)
[2]“视”、“见”、“知”——王阳明一体观中的体知因素之分析[J]. 陈立胜. 孔子研究. 2006(04)
[3]王阳明“致良知”说之真义及“良知”之结构研究[J]. 王党辉. 兰州学刊. 2006(06)
[4]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及其现代价值[J]. 邵秀玲,刘国强. 滨州学院学报. 2005(04)
[5]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王阳明的经学观[J]. 李明友. 中国哲学史. 2005(02)
[6]“知行”观的演进及其意义[J]. 高宇,高星斗. 滁州学院学报. 2004(03)
[7]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论争[J].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 任凤琴. 前沿. 2004(07)
[9]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再理解[J]. 汪帮琼. 晋阳学刊. 2004(02)
[10]中国儒家及传统知行观思想新论[J]. 李丕洋.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9)
硕士论文
[1]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 王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2
[2]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 俞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62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6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