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太虚即气”观及其对气论哲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16 01:15
张载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立天人之大本。对张载虚气思想的理解,关键还在于对张载本然思想的理解。这种本体思想周而复始,流行不殆,推行变化,生生不息。张载的本体思想中也具有这种流动性,无论是“气”还是“太虚”,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同时兼具超越性。随着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冲击。学者多以本体论和宇宙论来解释张载的太虚即气命题,与此同时,对太虚即气中即字的解释为是还是不即不离,各持一端自然纷争不断。争论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张载思想是本体论和宇宙论并重,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儒学历来的文化传统与气论的发展完善共同促成的。本文首先简述了张载的生平以及“太虚即气”思想诞生的理论背景,并从其基本特性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分析和总结了“太虚即气”在近代之前和近代之后的研究与发展向度,最后尝试以一种“生生”的气学观来回应近代以来“张载哲学以何为本?”这一激辩问题。汉唐时期,随着佛老二学的兴起,其出世的理论追求使得世人脱离现世的世俗牵绊,使得世人们追求超脱,隐世、避世的态度,靡然成风。天下靡然同风。此时的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使得其从“罢戳百家”最后沦为“学绝道丧”,在本体...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张载生平及其“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及学术历程
(二)张载“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访诸释老”:对佛、老的批判与汲取
2.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转变
3.“性与天道合一”:重构儒家的心性论
(三)张载哲学中对传统气论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1.一《易》合三才:建立一种新的“气”学
2.“太虚即气”对阴阳、天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
(一)张载“太虚即气”所蕴涵的基本特性
1.“太虚”的三种特性
2.“气兼有无”:气是统摄有形与无形的存在
3.“气则有异”:气是生成万物的多样化材料
4.气有阴阳:阴阳交感是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二)张载“太虚即气”中所蕴涵的价值意蕴
1.“太虚之气”中所蕴涵的价值品性与成圣路径
2.变化气质:至圣、至虚的修养工夫
四、“太虚之气”的发展向度与“虚气关系”之新解
(一)“太虚之气”在近代前发展中的“三个向度”
1.张载:重构了气的本体化向度
2.方以智:推进了气的科学化向度
3.王夫之:发展了气的实有化向度
(二)近代以来,对“太虚即气”研究之三系
1.“是”系学派
2.“即”系学派
3.“即是”系学派
(三)以“合”的视角理解两层宇宙论下的“太虚”与“气”
(四)从“虚气关系”透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
(五)走向一种以“生生”为基础的气学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79864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二、张载生平及其“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一)张载的生平、著述及学术历程
(二)张载“太虚即气”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访诸释老”:对佛、老的批判与汲取
2.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转变
3.“性与天道合一”:重构儒家的心性论
(三)张载哲学中对传统气论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1.一《易》合三才:建立一种新的“气”学
2.“太虚即气”对阴阳、天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内涵
(一)张载“太虚即气”所蕴涵的基本特性
1.“太虚”的三种特性
2.“气兼有无”:气是统摄有形与无形的存在
3.“气则有异”:气是生成万物的多样化材料
4.气有阴阳:阴阳交感是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二)张载“太虚即气”中所蕴涵的价值意蕴
1.“太虚之气”中所蕴涵的价值品性与成圣路径
2.变化气质:至圣、至虚的修养工夫
四、“太虚之气”的发展向度与“虚气关系”之新解
(一)“太虚之气”在近代前发展中的“三个向度”
1.张载:重构了气的本体化向度
2.方以智:推进了气的科学化向度
3.王夫之:发展了气的实有化向度
(二)近代以来,对“太虚即气”研究之三系
1.“是”系学派
2.“即”系学派
3.“即是”系学派
(三)以“合”的视角理解两层宇宙论下的“太虚”与“气”
(四)从“虚气关系”透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问题意识
(五)走向一种以“生生”为基础的气学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2979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7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