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充“宣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14:02
  《论衡》一书的宗旨是“疾虚妄”,体现了王充在学术上的批判性特点,王充对东汉社会的批判不遗余力,而本文讨论的“宣汉”思想,则是王充针对汉儒厚古薄今思潮而提出的今胜于古的思想主张。其“宣汉”的路径是先从哲学的高度以“古今气一”来批驳汉儒不切实际虚美古代,然后再列举汉代种种事实来论证今胜于昔。从价值观视域对王充“宣汉”进行历史的分析,在东汉前期统治者“重儒”和“吏化”儒生政策之下,知识分子价值观功利化程度大大加深,他们习经不是出于对学术的兴趣,而是为了能够入仕当官,他们奉儒家经典为圭臬,不断神话经书的内容,遂不能理性看待古代与现实的关系,一味虚妄歌颂古代,从而使得儒学庸俗化,影响了儒学形象。而王充对充斥于政治、学术领域的复古思潮,持历史进化论观点,提倡“宣汉”,其目的是想要通过宣扬当代的德治威化,使汉儒摒弃崇古的观念,所以王充的“宣汉”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他以理智精神关照社会,这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思考。将王充置于东汉前期知识分子群体之中,从当时知识分子价值观层面看,王充今胜于昔的“宣汉”思想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其“宣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充及其《论衡》
    第一节 王充身世特点
        一、 出身细族
        二、 个性鲜明
        三、 仕为郡吏
    第二节 《论衡》成书及其思想特色
        一、 《论衡》之篇目与成书时间
        二、 《论衡》的学术批评
第二章 王充“宣汉”思想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宣汉”的路径
        一、 “古有虚美”
        二、 “周不如汉”
    第二节 价值观视域下“宣汉”原因的历史分析
        一、 秦汉之际士人价值观的转变
        二、 西汉中后期儒学独尊及士人价值观
        三、 东汉前期士人价值观
第三章 王充的政治思想及其学术地位
    第一节 王充政治思想
        一、 文武并用,重视德治
        二、 重视礼义
        三、 选贤任能
        四、 导正风俗,实行薄葬
    第二节 从“宣汉”看王充的学术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理想”到“现实”:秦汉之际儒生价值观的历史分析[J]. 臧知非.  湖湘论坛. 2011(03)
[2]西汉中前期学术走向与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兼论帝王政治与士人学术诉求间的矛盾分歧[J]. 王连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论王充的人才观[J]. 梁益梦,陈世英.  教书育人. 2009(27)
[4]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J]. 臧知非.  江汉论坛. 2008(07)
[5]两汉经学社会批判思潮管窥[J]. 杨永泉.  南京社会科学. 2008(06)
[6]王充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J]. 郭丽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7]汉儒价值观念变迁的几个问题——答陈启云先生[J]. 臧知非.  史学集刊. 2007(01)
[8]后汉三贤的士风批判[J]. 黄丽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论王充的人才观[J]. 王继蕊.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论衡》的驳论美[J]. 樊琪.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博士论文
[1]汉魏子书研究[D]. 尹玉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硕士论文
[1]两汉之际儒生价值观念分析[D]. 高海云.苏州大学 2011
[2]新中国60年的王充思想研究及其历史反思[D]. 申慧芬.河南大学 2010
[3]荀子、王充思想比较研究[D]. 柳素平.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95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95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