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关切 ——近代认识论中自我的发展及有限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1-02-04 08:04
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尔。自他以后,自我在充当哲学的逻辑始端提升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使自身发展中的矛盾暴露出来。一面是在世之内的有限存在,一面是逻辑始端的中心化,这样,自我就面临着自身的存在与逻辑始端的矛盾。笛卡尔从怀疑出发找到无可怀疑的我思,但面对我思的非连续性,他却以实体之名令自我画地为牢,最终有限的我思只能企求无限的上帝来庇佑。休谟站在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上,穿越了我思实体的幻象。他认为自我不过是一束接续着的知觉,实体不过是观念中的虚构,于否定中推进了自我的探究。受启于休谟,康德将自我转向先验功能化的发展路径。先验自我既是知识由以形成的逻辑始端,也是批判哲学由以建构的最高根据。但先验自我作为预设的事实性存在,只能通达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来的现象,不仅对物自体的认知无可奈何,而且对自身的认知也无能为力。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改造成事实行动性的绝对自我,并以行动模式取代了康德反思模式的世界建构。在能动的活动中,绝对自我建构世界并充实自身。但是,在创建世界图景和规定自身的活动中,绝对自我却沾染了个体性,从而发生了世俗的沉沦。所以,在近代主客二分模式下,有限的自我始终无法逃脱自身存在与逻辑始端的矛...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前笛卡尔自我意识的发展
1.2 自我在近代哲学中的显明位置
1.3 自我发展的有限性探究路径
第2章 自我画地为牢——笛卡尔的实体化自我
2.1 怀疑一切
2.1.1 从怀疑一切开始
2.1.2 否定中的肯定——我思之确立
2.2 我思故我在
2.2.1 我思的直接意识和反思认识
2.2.2 我思的先在性和明见性
2.3 自我实体化
2.3.1 由我思推出上帝存在
2.3.2 先验之桥——弥合心物二元
2.3.3 上帝庇佑下的自我实体化
2.4 自我以实体之名画地为牢
2.4.1 对我思之深究的缺失
2.4.2 实体化自我的有限性
2.4.3 投向上帝的怀抱
第3章 穿越我思实体之谜——休谟对自我的解构
3.1 洛克和贝克莱对自我的探究
3.1.1 洛克以心向内的人格自我
3.1.1.1 观念的“观念”之纱幕
3.1.1.2 从解构天赋观念到肯认天赋能力
3.1.1.3 不可认知的自我实体基质
3.1.2 贝克莱感知观念的精神自我
3.1.2.1 存在即是被感知——否认物质实体存在
3.1.2.2 共主观的感知——精神实体的存在
3.1.2.3 上帝依然高高在上
3.2 休谟的“观念”新说
3.2.1 观念之缘起
3.2.2 因果观念的习惯性联想
3.3 实体化自我的虚幻性
3.3.1 解构实体观念
3.3.2 拆穿人格同一性
3.4 无法消解的自我
3.4.1 否定的自我与肯定的自我
3.4.2 自我究竟为何?
第4章 转向先验哲学的自我功能化(上)——康德的先验自我
4.1 先验的转折——“人是主体”
4.1.1 从哥白尼革命开始
4.1.2 高扬自我——人为自然立法
4.1.3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4.2 自我的逻辑功能化——先验统觉
4.2.1 自我的认识功能——感性和知性
4.2.2 先验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原理
4.2.3 想象力在先验统觉中的特殊位置
4.3 自我的二重化
4.3.1 先验自我的初步阐释
4.3.2 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
4.3.3 我思之我和被思之我
4.3.4 由纯粹理性谬误推理引发的再思考
4.4 先验自我的有限性
4.4.1 自我:笛卡尔-休谟-康德
4.4.2 知识划界下先验自我的有限性
第5章 转向先验哲学的自我功能化(下)——费希特的行动自我
5.1 绝对自我下的世界图景
5.1.1 预设事实行动以革除物自体
5.1.2 从绝对自我出发建构知识学
5.2 绝对自我的逻辑功能化
5.2.1 绝对自我的逻辑展开
5.2.2 认识对象的基本规则——想象力
5.3 跨越孤独的鲁宾逊——自我的主体间性
5.3.1 绝对自我的限度
5.3.2 从自我走向他我
5.3.3 为自由而行动
5.4 从先验自我到绝对自我——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比较
第6章 自我的真实与幻象——存在与逻辑始端的冲突
6.1 揭开真实与幻象的面纱
6.1.1 主客二分模式下的自我存在
6.1.2 谋求逻辑始端的幻象
6.1.3 自相矛盾的认知前提
6.1.3.1 投向上帝的怀抱
6.1.3.2 自身的不可认识
6.1.3.3 向世俗沉沦
6.2 自我的功能化转向之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种解答
6.2.1 无前提的纯粹自我——胡塞尔现象学对自我的发展
6.2.2 间于逻辑与描述——一种无主客之分的世界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发生的三个阶段——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09(11)
[2]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康德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比较[J]. 陈晓平. 现代哲学. 2009(05)
[3]胡塞尔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逻辑——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J]. 胡刘. 哲学研究. 2009(09)
[4]康德对先验自我和实践自我的分裂[J]. 黄振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5]从形而上到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著追求[J]. 王国富.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J].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7]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考辨[J]. 张波. 人文杂志. 2009(04)
[8]论“自我”的自欺本质[J]. 邓晓芒. 世界哲学. 2009(04)
[9]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J]. 靳宝.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
[10]主体的内在本质与“对象性存在”的悬搁[J]. 周书俊. 东岳论丛. 2009(06)
博士论文
[1]直观、自我与明见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1800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前笛卡尔自我意识的发展
1.2 自我在近代哲学中的显明位置
1.3 自我发展的有限性探究路径
第2章 自我画地为牢——笛卡尔的实体化自我
2.1 怀疑一切
2.1.1 从怀疑一切开始
2.1.2 否定中的肯定——我思之确立
2.2 我思故我在
2.2.1 我思的直接意识和反思认识
2.2.2 我思的先在性和明见性
2.3 自我实体化
2.3.1 由我思推出上帝存在
2.3.2 先验之桥——弥合心物二元
2.3.3 上帝庇佑下的自我实体化
2.4 自我以实体之名画地为牢
2.4.1 对我思之深究的缺失
2.4.2 实体化自我的有限性
2.4.3 投向上帝的怀抱
第3章 穿越我思实体之谜——休谟对自我的解构
3.1 洛克和贝克莱对自我的探究
3.1.1 洛克以心向内的人格自我
3.1.1.1 观念的“观念”之纱幕
3.1.1.2 从解构天赋观念到肯认天赋能力
3.1.1.3 不可认知的自我实体基质
3.1.2 贝克莱感知观念的精神自我
3.1.2.1 存在即是被感知——否认物质实体存在
3.1.2.2 共主观的感知——精神实体的存在
3.1.2.3 上帝依然高高在上
3.2 休谟的“观念”新说
3.2.1 观念之缘起
3.2.2 因果观念的习惯性联想
3.3 实体化自我的虚幻性
3.3.1 解构实体观念
3.3.2 拆穿人格同一性
3.4 无法消解的自我
3.4.1 否定的自我与肯定的自我
3.4.2 自我究竟为何?
第4章 转向先验哲学的自我功能化(上)——康德的先验自我
4.1 先验的转折——“人是主体”
4.1.1 从哥白尼革命开始
4.1.2 高扬自我——人为自然立法
4.1.3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4.2 自我的逻辑功能化——先验统觉
4.2.1 自我的认识功能——感性和知性
4.2.2 先验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原理
4.2.3 想象力在先验统觉中的特殊位置
4.3 自我的二重化
4.3.1 先验自我的初步阐释
4.3.2 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
4.3.3 我思之我和被思之我
4.3.4 由纯粹理性谬误推理引发的再思考
4.4 先验自我的有限性
4.4.1 自我:笛卡尔-休谟-康德
4.4.2 知识划界下先验自我的有限性
第5章 转向先验哲学的自我功能化(下)——费希特的行动自我
5.1 绝对自我下的世界图景
5.1.1 预设事实行动以革除物自体
5.1.2 从绝对自我出发建构知识学
5.2 绝对自我的逻辑功能化
5.2.1 绝对自我的逻辑展开
5.2.2 认识对象的基本规则——想象力
5.3 跨越孤独的鲁宾逊——自我的主体间性
5.3.1 绝对自我的限度
5.3.2 从自我走向他我
5.3.3 为自由而行动
5.4 从先验自我到绝对自我——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比较
第6章 自我的真实与幻象——存在与逻辑始端的冲突
6.1 揭开真实与幻象的面纱
6.1.1 主客二分模式下的自我存在
6.1.2 谋求逻辑始端的幻象
6.1.3 自相矛盾的认知前提
6.1.3.1 投向上帝的怀抱
6.1.3.2 自身的不可认识
6.1.3.3 向世俗沉沦
6.2 自我的功能化转向之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种解答
6.2.1 无前提的纯粹自我——胡塞尔现象学对自我的发展
6.2.2 间于逻辑与描述——一种无主客之分的世界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发生的三个阶段——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09(11)
[2]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康德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比较[J]. 陈晓平. 现代哲学. 2009(05)
[3]胡塞尔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逻辑——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J]. 胡刘. 哲学研究. 2009(09)
[4]康德对先验自我和实践自我的分裂[J]. 黄振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8)
[5]从形而上到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著追求[J]. 王国富.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J].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7]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考辨[J]. 张波. 人文杂志. 2009(04)
[8]论“自我”的自欺本质[J]. 邓晓芒. 世界哲学. 2009(04)
[9]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J]. 靳宝.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
[10]主体的内在本质与“对象性存在”的悬搁[J]. 周书俊. 东岳论丛. 2009(06)
博士论文
[1]直观、自我与明见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18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1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