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制度、道路、文化四维视域下的李大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3 21:17
李大钊作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放和发展道路等最初的设想和理论,都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全党。本文以李大钊的思想转变为基础,从“四个自信”角度,通过对李大钊思想的系统解读,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并从中获得借鉴和启示。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理论自觉角度,介绍了李大钊从民族意识觉醒到确立马克思主义观的过程。第二章从制度设计角度,介绍了李大钊从接受唯物史观到运用唯物史观,进而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第三章从道路选择角度,介绍了李大钊主张调和革命到暴力革命的转变过程。第四章从文化自信角度,介绍了李大钊从批判封建旧文化、调和东西文明的民族主义思想到倡导第三文明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李大钊思想的研究,剖析了李大钊如何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受、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选择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这四个方面,剖析了李大钊思想中蕴涵的四个自信的理论渊源,同时探索了李大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做出的重要贡...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自觉:从寄望“青春中华”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一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意识初现
二、倡导立宪政治
三、反对帝国主义
第二节 再造青春中华:李大钊的青春哲学
一、青春哲学
二、民彝政治
第三节 践其所信,行其所知: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组建中国共产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度设计:从深研政理寻求救国之路到再造中国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节 深研政理寻良策: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社会政治现状与社会主义各流派在中国传播
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十月革命指明社会主义新方向: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传播及内容阐释
一、宣传十月革命开启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和传播
二、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的阐释
第三节 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运用
一、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革命道路进而确定社会主义制度
二、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选择:从“调和之美”到暴力革命
第一节 动荡的时局与中西文化的交锋: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背景
一、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时代背景
二、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实践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过程
一、调和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
二、调和思想与革命思想并存时期
三、革命思想上升为主导
四、对敌革命与友调和阶段
第三节 促成统一战线,构建和谐社会:从调和到革命思想转变的影响和启示
一、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历史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自信:从民族主义思想到倡导第三文明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一节 从衡论中西到第三文明:李大钊文化观的基本要义
一、中西文化观
二、文化调和论
三、第三文明论
第二节 批判继承、包容开放与创新: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特点
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
二、包容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三、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第三节 以马统摄中西,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一、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二、借用外来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李大钊文明会通观的现实意义
三、以马统摄中西: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原因探究及意义[J]. 任晓寅,齐晓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
[2]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生成逻辑[J]. 郭强. 河北学刊. 2012(02)
[3]由“青春中国”到“第三文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必由之路[J]. 于沐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J]. 吴汉全. 理论视野. 2009(05)
[5]五四前后李大钊的思想发展轨迹[J]. 李力. 北京党史. 2009(03)
[6]浅谈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J]. 沈桂红.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2)
[7]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J]. 常进军,李继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关于和谐文化与革命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J]. 雷家军,阎治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3)
[9]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J]. 朱文通. 河北学刊. 2007(01)
[10]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贡献[J]. 李文珊. 兰州学刊. 2005(06)
硕士论文
[1]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中日比较研究[D]. 石冈陶子.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2593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自觉:从寄望“青春中华”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一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意识初现
二、倡导立宪政治
三、反对帝国主义
第二节 再造青春中华:李大钊的青春哲学
一、青春哲学
二、民彝政治
第三节 践其所信,行其所知: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组建中国共产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度设计:从深研政理寻求救国之路到再造中国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节 深研政理寻良策: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社会政治现状与社会主义各流派在中国传播
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十月革命指明社会主义新方向: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传播及内容阐释
一、宣传十月革命开启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和传播
二、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的阐释
第三节 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运用
一、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革命道路进而确定社会主义制度
二、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选择:从“调和之美”到暴力革命
第一节 动荡的时局与中西文化的交锋: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背景
一、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时代背景
二、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实践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过程
一、调和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
二、调和思想与革命思想并存时期
三、革命思想上升为主导
四、对敌革命与友调和阶段
第三节 促成统一战线,构建和谐社会:从调和到革命思想转变的影响和启示
一、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从调和到革命思想演变的历史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自信:从民族主义思想到倡导第三文明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一节 从衡论中西到第三文明:李大钊文化观的基本要义
一、中西文化观
二、文化调和论
三、第三文明论
第二节 批判继承、包容开放与创新: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特点
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
二、包容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三、时代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第三节 以马统摄中西,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一、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二、借用外来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李大钊文明会通观的现实意义
三、以马统摄中西: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原因探究及意义[J]. 任晓寅,齐晓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
[2]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生成逻辑[J]. 郭强. 河北学刊. 2012(02)
[3]由“青春中国”到“第三文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选择的必由之路[J]. 于沐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4]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J]. 吴汉全. 理论视野. 2009(05)
[5]五四前后李大钊的思想发展轨迹[J]. 李力. 北京党史. 2009(03)
[6]浅谈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J]. 沈桂红.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2)
[7]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J]. 常进军,李继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关于和谐文化与革命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J]. 雷家军,阎治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3)
[9]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J]. 朱文通. 河北学刊. 2007(01)
[10]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贡献[J]. 李文珊. 兰州学刊. 2005(06)
硕士论文
[1]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中日比较研究[D]. 石冈陶子.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2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3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