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9:46
“社会秩序的正当性与可能性?”这一社会哲学难题的提出,已然承诺了一个基本假定,即“良序是可欲且可能的”。但此种可能性的承诺并非事实指认,而呈现为价值公设。关于社会秩序的思想,根植于人的生命本性和实践需要,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着一种个体自由发展与社会整合调谐的秩序化境。长久以来,围绕社会秩序的建构,对其产生的根源、持存的原因以及良好社会秩序的建构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地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良善社会秩序作为人性追求与社会设置的辩证统一体,既是一个关于人类存在和发展实然状态的描述性概念,亦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的理想性追求,彰显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为本性、种的生命与类的生命的、个体行为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当今社会的秩序研究,直接来自于社会失序现象在现实领域的日渐凸显,从而促发从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并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完善的实践需求。文章力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视域内探讨社会秩序的问题,以及在社会秩序构建的论域内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论文着重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在思维方式的向度,检视历史上各种社会秩序观内隐的“种”思维方式,进而提出社会秩序这一核心范畴的规范基础...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论题研究的历史境遇
(二) 社会秩序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类”观念社会秩序研究的致思路向
一、 马克思的类观念与当代社会秩序问题
(一) 社会秩序研究的思维方式检视
(二) 类观念的本质
(三) 种思维主导下的社会失序
二、 社会秩序的历史观念
(一) 社会秩序的历史溯源
(二) 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秩序诉求
(三) 社会秩序的类型
三、 马克思类观念社会秩序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 社会生活实践的存在根基
(二) 社会化分工的生成方式
(三) 扬弃异化的社会批判理论
(四) 自由解放的类秩序追求
(五) 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
四、 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秩序
(一) 中国传统群体秩序观探究
(二) 中国社会秩序的当代重塑
(三) 社会共同体构建的人性依据
(四)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他者镜鉴
(五) 建构和谐社会秩序的思想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和危机的理论[J]. 比尔·卢卡雷利,周亚霆. 国外理论动态. 2011(02)
[2]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一个内在性平面[J]. 孙利天,张岩磊. 长白学刊. 2011(01)
[3]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0(11)
[4]世界的中国文化期待与中国的世界文化责任[J]. 欧阳康.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8)
[5]“中国现代性”的追寻——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主线的一种描述[J]. 侯才. 哲学研究. 2010(04)
[6]“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7]马克思历史观创新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J]. 常江,马文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8]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J].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9]论“以人为本”的解放旨归[J]. 杨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2)
[10]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前景[J]. 高峰. 理论与改革. 2008(02)
本文编号:3084714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论题研究的历史境遇
(二) 社会秩序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类”观念社会秩序研究的致思路向
一、 马克思的类观念与当代社会秩序问题
(一) 社会秩序研究的思维方式检视
(二) 类观念的本质
(三) 种思维主导下的社会失序
二、 社会秩序的历史观念
(一) 社会秩序的历史溯源
(二) 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秩序诉求
(三) 社会秩序的类型
三、 马克思类观念社会秩序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 社会生活实践的存在根基
(二) 社会化分工的生成方式
(三) 扬弃异化的社会批判理论
(四) 自由解放的类秩序追求
(五) 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
四、 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秩序
(一) 中国传统群体秩序观探究
(二) 中国社会秩序的当代重塑
(三) 社会共同体构建的人性依据
(四)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他者镜鉴
(五) 建构和谐社会秩序的思想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和危机的理论[J]. 比尔·卢卡雷利,周亚霆. 国外理论动态. 2011(02)
[2]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一个内在性平面[J]. 孙利天,张岩磊. 长白学刊. 2011(01)
[3]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0(11)
[4]世界的中国文化期待与中国的世界文化责任[J]. 欧阳康. 社会科学战线. 2010(08)
[5]“中国现代性”的追寻——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主线的一种描述[J]. 侯才. 哲学研究. 2010(04)
[6]“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7]马克思历史观创新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J]. 常江,马文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8]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J].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9]论“以人为本”的解放旨归[J]. 杨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2)
[10]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前景[J]. 高峰. 理论与改革. 2008(02)
本文编号:3084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8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