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试论《诗经》宴饮诗中的礼及其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1-03-16 07:52
  《诗经》是上古时期最为重要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以宴饮诗歌为主题的《诗经》,极具伦理价值,其所记载和描绘的场面不仅反映了周人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周人的伦理观和重礼的价值取向。同时体现中国上古时代社会文化与礼乐传统,贵族思想与道德风貌。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诗经》宴饮诗: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诗经》宴饮诗的研究情况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宴饮诗及其特点和写作目的。本文根据宴饮诗所表现的宴会内容和性质将宴饮诗分为两类:以描写祭祀宴饮生活为内容的祭祀宴饮诗;以描写世俗宴饮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世俗宴饮诗,它不仅是周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次序的政治手段。第三部分:《诗经》宴饮诗所表现的“礼”。《诗经》宴饮诗随周代礼乐之都的产生而产生,周人在宴饮中表现出君臣、尊卑、长幼之别,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仪礼。本文就私饮礼、祭礼、射礼展开论述。第四部分:“礼”所体现的伦理观。宴饮诗是周代礼文化思想的体系之一,其中包含深刻的的伦理道德意识,是人类早期伦理生活的记录,也是古人对道德伦理的原始思考与探...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诗经》宴饮诗的政治功能
    2. 《诗经》宴饮诗的宗教功能
    3. 《诗经》宴饮诗的礼乐文化
    4. 《诗经》宴饮诗的理性精神
    5. 《诗经》宴饮诗的历史意义
二、《诗经》宴饮诗概述
    (一) 《诗经》宴饮诗简介
    (二) 《诗经》宴饮诗的特征
        1. 宗教性
        2. 政治性
        3. 生活性
    (三) 《诗经》宴饮诗的写作目的
        1. 巩固政权
        2. 以德宴饮
        3. 为戒溺酒
三、《诗经》宴饮诗所表现的“礼”
    (一) 祭礼
        1. 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2. 祭祀时的九献之礼
        3. 公尸
    (二) 私饮礼
        1. 宴饮前的准备活动
        2. 宴饮中的礼节
        3. 宴饮中的坐燕礼
        4. 宴饮后的送宾
    (三) 射礼
四、“礼”所体现的伦理思想
    (一) 尊祖敬德的意识
        1. 追祀先祖
        2. 敬德保民
    (二) 睦亲敬老的人伦追求
        1. 恪守孝悌
        2. 兄弟相亲
        3. 道义相交
    (三) 追求德性的精神境界
        1. 事亲有孝德
        2. 治国有政德
        3. 为人有贤德
五、对现世的影响
    (一) 以德为本
        1. 以德治国
        2. 以德修身
    (二) 以孝为先
    (三) 以和为贵
        1. 人与自然之“和”
        2. 人与人之“和”
        3. 人与社会之“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敬畏意识、敬德理想与现代社会[J]. 夏乃儒.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2]从《诗经》宴饮诗看周代礼乐社会的变迁[J]. 刘薇薇.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3]《诗经》中的尚孝思想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J]. 钟婷.  法制与社会. 2007(01)
[4]“修己安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J]. 刘福兴.  前沿. 2006(08)
[5]《诗经》宴饮诗探析[J]. 弭良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03)
[6]《诗经》燕饮诗与周人的生命意识(上)——《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五[J]. 张艳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浅谈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J]. 梁海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4)
[8]《诗经》燕饮诗与周代燕礼的还原——《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一[J]. 张艳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9]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的启示[J]. 王建勋.  学术探索. 2002(06)
[10]《诗经》祭祀诗中的祭品[J]. 刘冬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085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85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f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