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的认识活动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22:01
人们认识活动的范围、方法、目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以不确定性为特征之一的当代社会,重新分析认识结构,对我们寻找得以认识并主动把握社会及自身的新途径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语言符号的视角出发,对认识系统结构进行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在界定了语言符号一词在本文的含义,并对本文研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之后,本文借助于认识系统结构的框架,即分别从认识活动的主体系统结构、客体系统结构和中介系统结构三个方面完成了对认识活动的语言符号的功能考察。第一,从认识活动的主体系统结构入手,分析语言符号在主体各层次的功能,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证明了物质和意识在主体方面的统一,以逻辑整合的方式揭示思维的过程,并特别关注认识前结构、交往主体和虚拟主体的问题;第二,从认识活动的客体系统结构入手,分析语言符号体现于客体各特征之功能,证明认识客体及语言符号表达的客观性,并特别关注语言符号的权力载体和虚拟存在问题;第三,从认识活动的中介系统结构入手,分析语言符号从工具到媒介的角色转换,强调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并特别关注虚拟世界——虚拟主体与虚拟客体交互其中的实践的生活...
【文章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历史的嬗变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认识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主体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主体的形式
二、认识主体的层次
第二节 主体生理结构分析——人脑结构的信息符号加工
第三节 主体能力结构分析——思维能力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语言符号的思维功能作用
第四节 主体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分析——认识活动前结构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主体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认识功能及语言符号意义
二、“认识前结构”范畴及其语言符号意义
第五节 主体社会关系结构分析——交往主体与虚拟主体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交往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二、虚拟认识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三章 认识客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客体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客体的形式
二、认识客体的特征
第二节 客体对象性的语言符号分析——客观性与确定性
一、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回顾
二、认识客体的范围界定
三、知识不确定性问题的语言符号分析
第三节 客体社会历史性的语言符号分析——语言符号权力
一、认识客体的社会历史性
二、作为权力载体的客体
第四节 客体现实超越性的语言符号分析——虚拟存在
一、虚拟存在的本质
二、虚拟存在的属人性
第四章 认识中介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介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中介的形式
二、工具和中介的区分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工具功能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媒介功能
一、从工具到媒介
二、从科学共同体到语言共同体
三、生活世界的语言符号本质
第四节 虚拟世界的语言符号存在方式
一、世界3 和虚拟世界
二、虚拟世界的语言符号特性——主客交融性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不同领域信息学的比较研究再论信息的本质[J]. 黄小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12)
[2]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张锦智,秦永雄. 理论探索. 2005(04)
[3]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4]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J]. 俞吾金. 河北学刊. 2003(06)
[5]马克思论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J]. 陈庆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J]. 姜望琪.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3)
[7]从世界1到世界4[J]. 张之沧.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8]语言的定义[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 辛斌. 现代外语. 1996(01)
本文编号:3088998
【文章来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历史的嬗变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认识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主体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主体的形式
二、认识主体的层次
第二节 主体生理结构分析——人脑结构的信息符号加工
第三节 主体能力结构分析——思维能力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语言符号的思维功能作用
第四节 主体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分析——认识活动前结构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主体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认识功能及语言符号意义
二、“认识前结构”范畴及其语言符号意义
第五节 主体社会关系结构分析——交往主体与虚拟主体的语言符号分析
一、交往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二、虚拟认识主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三章 认识客体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客体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客体的形式
二、认识客体的特征
第二节 客体对象性的语言符号分析——客观性与确定性
一、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回顾
二、认识客体的范围界定
三、知识不确定性问题的语言符号分析
第三节 客体社会历史性的语言符号分析——语言符号权力
一、认识客体的社会历史性
二、作为权力载体的客体
第四节 客体现实超越性的语言符号分析——虚拟存在
一、虚拟存在的本质
二、虚拟存在的属人性
第四章 认识中介的语言符号功能分析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介系统结构考察
一、认识中介的形式
二、工具和中介的区分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工具功能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媒介功能
一、从工具到媒介
二、从科学共同体到语言共同体
三、生活世界的语言符号本质
第四节 虚拟世界的语言符号存在方式
一、世界3 和虚拟世界
二、虚拟世界的语言符号特性——主客交融性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不同领域信息学的比较研究再论信息的本质[J]. 黄小寒.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12)
[2]主体间性问题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张锦智,秦永雄. 理论探索. 2005(04)
[3]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4]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J]. 俞吾金. 河北学刊. 2003(06)
[5]马克思论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J]. 陈庆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J]. 姜望琪.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3)
[7]从世界1到世界4[J]. 张之沧.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8]语言的定义[J].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9]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 辛斌. 现代外语. 1996(01)
本文编号:3088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8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