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诸子“德”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7 15:33
  观之古世,“德”观念由来颇久。然其义幽隐无绪,世人或目之为“道德”,则是不知其统。“德”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而其观念之肇端当源自更早阶段。考之字形及文意,“德”字原初并无“道德”之意味,止用以指称与原始巫术或祭祀相关之行为及能力——因之可以沟通天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意义之“德”后来逐渐为王者所专擅。其后“德”又流变为顺循天命的行为与心志,是为“德”之“循行”与“直视”二义。周初发展“直视”义,首赋“德”以“道德”义并将之作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品质。同时,“德”又为某种为天所有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本体论之意义,为“道”之徒属,起沟通人与“道”关系的作用。但在此观念发展进程中“德”字仍并有诸义,无有严分。总体说来,“德”观念的发展呈内在化、普世化之趋势。 孔子的“德”论保留了商周的些许孑遗而多有发明,以“德”为天所有但强调其“道德”之意义,并以之统领论说,构建“德治”纲领。老子的思路与此不同,他的“德”虽涉及“道德”义但更注重其形而上之方面,在一定程度甚至以“德”为“道”。墨子否定人的道德自觉,从功利原则出发论证“德(道德)”之可能,重新诠释“仁”、“义”、“礼”等伦理范畴,...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前诸子时代的“德”论
    (一) “德”观念的滥觞
    (二) “德”字的形义诸问题
    (三) 王德的建立
    (四) 道德内化问题
二、孔子的“德”论
    (一) 天命观与“德”
    (二) “仁”、“礼”与“德”
    (三) “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
三、墨子的“德”论
四、孟子的“四德”说
    (一) 恶的来源问题
    (二) “仁政”学说
五、老子的“德”论
    (一) “德”与“道”
    (二) 道家式的“圣人”──道德的实现途径
六、庄子的“德”论
    (一) 庄子的“道”、“德”与道德观
    (二) 庄子的“至人”、“真人”
七、荀子的“礼德”说
八、韩非子的“德”论
    (一) 德治与法治
    (二) “公德”──法治的归宿
九、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J]. 何元国.  中国哲学史. 2005(03)
[2]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 晁福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4)
[3]西周礼乐文化的内涵是“德”[J]. 李仲立.  社科纵横. 2005(03)
[4]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 白奚.  哲学研究. 2005(03)
[5]中国法家道德法律化研究[J]. 邢晓晖.  法学杂志. 2005(01)
[6]中国“道”“德”哲学的原初图式[J]. 许建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7]简析天人合德的理论意蕴[J]. 张怀承,贺韧.  伦理学研究. 2004(06)
[8]论制度德性[J]. 刘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05)
[9]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论证[J]. 夏伟东.  齐鲁学刊. 2004(05)
[10]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J]. 陈徽.  人文杂志. 2004(02)



本文编号:3103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03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