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从抽象的“类概念”到实践的“类生活” ——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演变

发布时间:2021-04-01 15:31
  本文从黑格尔哲学当中的自我意识出发,并把自我意识确定为理性当中的“类”,也就是“绝对精神”的主体方面,同时自然界也就外化为“类”的客体存在。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类的界定与演绎,正是用类高扬人的主体性,将个体的类自由孕育在整体的类的自由当中,最后达到了理性中的类自由。但是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哲学当中理性的类,把自我意识与感性存在对立起来,并以类作为本性的存在诠释人的本质,使抽象的自我意识转化为现实当中的人,从而去建构感性的类,目的是把黑格尔抽象的类回归于自然的现实当中。这样,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旨趣是相同的:都是实现人的自由或解放,区别之处在于:费尔巴哈的目的是将个体的解放寓于感性类的解放当中,完成的是宗教领域的精神解放。而马克思正是受到了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启示,对人性的考察依然放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马克思与他们不同的是把人定位在了物质实践的活动当中,而是把实践视为人的本真存在,这样,马克思便把知识论思维原则转向到实践领域之内,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们的“类解放”。并把个人的解放寓于实践的类的解放当中去,不是精神领域的解放,而是人类社会的解放。马克思的“类”解放也正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共产...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理性的"类自由"
    一、理性中的"类"
        (一) 实体即主体
        (二) 绝对即精神
        (三) "类"统一于绝对精神
    二、自由中的"类"
        (一) 认识范围中"类"的无限性:通达物自体
        (二) 认识内容中"类"的无限性:类概念的辩证运动
        (三) 认识能力中"类"的无限性:辩证思维
    三、解放中的"类"
        (一) "类"的至上性即主体的至上性
        (二) 个体寓于整体的"类"之中
        (三) "类"解放是个体的解放的前提
    四、黑格尔"类"的理论局限
        (一) 抽象的"类"
        (二) 非现实的"类"
        (三) "类"自身的现实转向
第二章 感性的"类自由"
    一、对于黑格尔类的批判
        (一) 用"感性的类"取代"理性的类"
        (二) 用"实体的类"改造"抽象的类"
        (三) 人本学中现实"类"的开启
    二、人本学中感性"类"的建构
        (一) 理性之类:理智之力
        (二) 道德之类:心之力
        (三) 情感之类:爱之力
    三、感性"类"的解放
        (一) "类"自身的异化:上帝
        (二) "内在生活"是实现人与类交流的唯一方式
        (三) 爱的宗教是"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四、感性的"类"的理论困境
        (一) "类"仍旧无法摆脱抽象
        (二) "类"仍旧不具有现实意义
        (三) "类"解放局限于精神领域
第三章 实践的"类自由"
    一、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感性"类"的批判
        (一) 用"感性活动"批判了"类"的抽象性
        (二) 用"感性活动"批判了"类"的非现实性
        (三) 用"感性活动"置换了"类"的主体构造
    二、马克思对于实践的"类"的建构
        (一) "类"的主体:感性物质活动的人
        (二) "类"的客体:自在的自然界
        (三) "类"的存在方式:否定性的实践活动
        (四) "类"的目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共产主义实现了实践论意义上的"类"解放
        (一) 追求抽象性自由的终结与追求现实的实践自由的开启
        (二) 追求虚幻精神自由的终结与追求主体活动自由的开启
        (三) 追求单一自由状态的终结与追求全面发展自由状态的开启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格尔“绝对”与“精神”的哲学内涵[J]. 付威.  理论界. 2010(06)
[2]费尔巴哈人本学与其宗教观的内在逻辑探析[J]. 叔贵峰.  学习与探索. 2010(02)
[3]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J]. 张荣洁.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4]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解析[J]. 欧光南.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6)
[5]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J]. 马吉芬,吴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4)
[6]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看[J]. 张盾.  哲学研究. 2008(06)
[7]个体发展取向建构的人学基础研究[J]. 许文贤.  学术论坛. 2008(06)
[8]从思维活动的至上性到感性活动的至上性——试析马克思人性观革命性变革的理论前提[J]. 叔贵峰.  学习与探索. 2007(05)
[9]从“类”概念看黑格尔的真理观[J]. 谢江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04)
[10]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J]. 张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硕士论文
[1]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D]. 高兮.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马克思对它的超越[D]. 雷勇.四川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3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13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