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1-04-04 04:59
  通过对孔子仁的分析发现,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同于进化论意义上所遗传的道德倾向,它是人之为人的德性本质。同时,从“我”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德性生命”具有三个特点:一,它具有先天性;二、它是生机,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三、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方向。三者共同构成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仁所含有的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是孔子“我欲仁”之“我”的表现。“我”是“德性生命”,因此,仁是“德性生命”的表现,据此可以根据此生命的特点解释仁的结构和行仁的能力。首先,从仁形成的结构上看,仁的道德动力来源于生命自身的生机,此为先天因素,...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仁是什么?
    第二节 仁的根据?
    第三节 “德性生命”之说
    第四节 以“德性生命”对仁的解读
第一章 由德行到德性——“仁”字探源及其意义分析
    第一节 “仁”字探源
        一、“仁”字的出现
        二、“仁”字的演变
    第二节 “仁”字结构与意义
        一、仁与人
        二、“人”之意义分析
        三、仁与相人偶
        四、相人偶的意义分析
    第三节 仁的德行与情感内涵
        一、仁的德行内涵
        二、仁的情感内涵
    第四节 仁与人际之间
        一、仁为人际之间的联系方式
        二、仁何以成为人际交往之必须
    第五节 孔子对仁的意义的重新阐释
        一 德的内在化的转向
        二 仁的德性内核
第二章 释仁的困惑
    第一节 “为仁之方”释仁的困难
        一、情感与规范
        二、以伦理规范释仁的后果
        三、仁之难许与为仁之方
        四、仁的意义的两重性
    第二节 “一贯之道”释仁的困惑
        一、忠恕与爱人
        二、“爱人”与“一贯”
        三、“一贯”之说难以一贯
第三章 仁的“德性生命”内涵
    第一节 道之“生生”
        一、仁的显发——孔子之道
        二、道的“生命”内涵
        三、“人能弘道”与仁
        四、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二节 孔子仁的自然特征
        一、仁与自然
        二、情感是仁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仁之“德性生命”意蕴
        一、仁与直感判断力
        二、仁之方向和动力
        三、仁的形式是“德性生命”
第四章 “德性生命”之说与仁的结构
    第一节 意义世界之说对于释仁的意义
        一、“意义世界”概述
        二、“意义世界”的先在性
        三、“意义世界”对于释仁的意义
    第二节 对仁的一种解构方法
        一、伦理心境与意义世界
        二、伦理心境对仁的解构作用
    第三节 仁的显发方式——情感与判断
        一、“至善”之说的误区
        二、自然情感是仁的呈现
        三、依自然情感说明仁的道德判断
    第四节 “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与仁的兴发力
        一、“德性生命”的“先天倾向”之说
        二、“德性生命”的“生生”之说
        三、以“德性生命”对仁的解读
第五章 我欲仁——孔子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生活情态展现生活方式
        一、孔子的生活情态
        二、孔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仁与以礼为架构的生活方式
        一、仁为礼的基础
        二、礼为生活方式的架构
第六章 天命——仁的一种存在形式
    第一节 天命是仁的表现
        一、命、天与道德的表现形式
        二、天命表达着仁的内涵
    第二节 天命为生活提供动力
        一、孔子对天命由“知”到“畏”的必然性
        二、天命作为生活动力存在的必然性
结语
本文征引文献
本文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位”与“德”之间——从《周易·解卦》看孔子“君子小人”说的纠结[J]. 黎红雷.  孔子研究. 2012(01)
[2]具体的形上学[J]. 杨国荣.  哲学分析. 2011(04)
[3]略论朱熹“敬论”[J]. 吴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4]《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5]意义世界的生成[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0(01)
[6]格义、反向格义中的是是非非——兼论气本论不是唯物主义[J].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7]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J]. 徐难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8]论意义世界[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4)
[9]再论儒学何以具有宗教作用[J]. 杨泽波.  文史哲. 2008(04)
[10]“心即理”辨[J]. 谢遐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117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17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