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邓小平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1-04-08 21:28
  在邓小平理论中虽然很少用人学、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等专用术语,但是邓小平人学思想以其内容之丰厚,论述之精湛,境界之高远而在中国人学研究中一枝独秀。邓小平人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既满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困境。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兴衰成败的治国之道,从改革实践的曲曲折折中总结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人本关怀为准绳,既成功地解释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人学思想,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笔者在本篇文章中试图从这一视角出发,本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尝试性地探讨和总结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并遵循其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使本篇文章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实践的指导性。本文以邓小平人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为起点,以邓小平人学思想的...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邓小平人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二、邓小平人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新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需要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需要
第二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邓小平人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命运的关注
        二、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价值标准:对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民利益的坚持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最高目标: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逻辑框架
        一、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点是唯物史观
        二、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内核是人的实践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特色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作为衡量尺度
        四、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是激发全社会活力的有效理论武器
        一、邓小平人学思想为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邓小平人学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对我国进行国际间交流具有重要启示
    第二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是促进我国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
        一、邓小平人学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
        二、邓小平人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第三节 邓小平人学思想为实现“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未来发展后备力量
        二、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发挥知识分子的示范效应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基础[J]. 常佩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2]从人学视角解读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J]. 陈和水,何翠媛.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10)
[3]试论邓小平人学理念[J]. 谢向波.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08)
[4]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 程旭惠.  丽水学院学报. 2006(04)
[5]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核心:积极地解放人[J]. 赵建芳,孙伟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关于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思考[J]. 王英.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04)
[7]试析邓小平人学的基本精神[J]. 周森林.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5(01)
[8]试论邓小平人学思想[J]. 程荣尧.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04)
[9]邓小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J]. 王瑞娟.  理论探索. 2004(06)
[10]人学研究的反思[J]. 胡存之,郑广永.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本文编号:3126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26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