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探视
发布时间:2021-04-24 21:17
海德格尔解释学最主要的贡献便是从哲学上彻底颠覆了前人看待存在(是)的方式。前人对待存在(是)的方式首先便是将其视为对象,好像存在(是)总是一个东西,但是事实上,存在(是)从来便不是什么东西,它是一切存在者成其为存在者的根本原因,它是“是”,而不是“是什么”。海德格尔则要对其重新定义。这一重新定义意味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这一改变恰是使得我们真正存在起来的最关键因素。海德格尔的这一改变涉及到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方式的改变,即从对象化的认识方式转化为体验的认知方式,这种认识方式的转变将主客二者合为一处,消除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将他们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是技术层面上的,而且也确实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状态下认识事物的方式。我们首先处在事情中,融入事情发展之体验中,从这种体验出发,才抽象出后续的对象化处理。其次是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改变,事物不再是物质形式的存在,而是“为我们”的存在,它们的存在(是)是通过人类的赋义活动才诞生的,只在这一情况下,它们才存在(是)。它们的存在(是),也就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意义展开,而其物质实体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第三是时空关系的定...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海德格尔解释学思想来源
1.1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
1.2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中的解释学思想
1.3 约克伯爵的历史性思想
1.4 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
第2章 认知方式的革新
2.1 由“何为是(在)”的问题出发
2.2 海德格尔的“认识”概念的定义
2.3 试就“何为是(在)”的问题的展开来看认识方式变革的必要
2.4 “对象化”的认识方式在现象学的解释学理论中造成的弊端
2.5 “体验”的认识方式的正式引入
2.6 “体验”的态度对“对象化”的态度所引发的弊端的解决
第3章 基本概念的分析,初步展现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全部内容
3.1 是(在)
3.2 此在
3.3 内含于此在理解结构中的筹划与能是(在)
3.4 周围世界
3.5 操劳与周围世界的展开
3.6 本真与非本真状态
3.7 基于沉沦的解释
3.8 时间性作为“体验-实行”的发动者
3.9 意义、时间性与操劳
第4章 非对象式的被解释者——物的存在
4.1 物的自在存在
4.2 物的自在存在基于此在的是(在)
4.3 对物的赋义敞开了物和此在存在(是)于其中的世界
4.4 物的自行展开的缘由乃是由物敞开的世界与大地的紧张的和谐
4.5 作为真理的无蔽
第5章 理解与解释
5.1 回忆与前结构
5.2 理解着的境遇性(或筹划着的被抛状态)
5.3 理解
5.4 解释
5.5 解释学的循环及由这一循环引发的解释学的出路
5.6 解释学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期刊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 张一兵. 学术界. 2011(07)
[2]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念——《存在与时间》“导论”的再审察[J]. 宋继杰.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3]“何所向”:历史性解释的基始性构境——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J].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4]西方当代解释学理论及其思想脉络探讨[J]. 李淼.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7)
[5]解释学分类及其他[J]. 张志扬. 现代哲学. 2009(01)
[6]论理论与实际解释学的循环和超越[J]. 王西华,薛春松. 理论月刊. 2009(01)
[7]M·海德格尔对解释学的哲学贡献[J]. 郑湧. 人文杂志. 2008(06)
[8]实践解释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哲学基础[J]. 常春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J]. 张彤. 求是学刊. 2006(06)
[10]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实是性[J]. 李守利.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6)
本文编号:3158091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海德格尔解释学思想来源
1.1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
1.2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中的解释学思想
1.3 约克伯爵的历史性思想
1.4 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
第2章 认知方式的革新
2.1 由“何为是(在)”的问题出发
2.2 海德格尔的“认识”概念的定义
2.3 试就“何为是(在)”的问题的展开来看认识方式变革的必要
2.4 “对象化”的认识方式在现象学的解释学理论中造成的弊端
2.5 “体验”的认识方式的正式引入
2.6 “体验”的态度对“对象化”的态度所引发的弊端的解决
第3章 基本概念的分析,初步展现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全部内容
3.1 是(在)
3.2 此在
3.3 内含于此在理解结构中的筹划与能是(在)
3.4 周围世界
3.5 操劳与周围世界的展开
3.6 本真与非本真状态
3.7 基于沉沦的解释
3.8 时间性作为“体验-实行”的发动者
3.9 意义、时间性与操劳
第4章 非对象式的被解释者——物的存在
4.1 物的自在存在
4.2 物的自在存在基于此在的是(在)
4.3 对物的赋义敞开了物和此在存在(是)于其中的世界
4.4 物的自行展开的缘由乃是由物敞开的世界与大地的紧张的和谐
4.5 作为真理的无蔽
第5章 理解与解释
5.1 回忆与前结构
5.2 理解着的境遇性(或筹划着的被抛状态)
5.3 理解
5.4 解释
5.5 解释学的循环及由这一循环引发的解释学的出路
5.6 解释学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期刊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 张一兵. 学术界. 2011(07)
[2]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念——《存在与时间》“导论”的再审察[J]. 宋继杰.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3]“何所向”:历史性解释的基始性构境——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构境论解读[J].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4]西方当代解释学理论及其思想脉络探讨[J]. 李淼. 江西社会科学. 2010(07)
[5]解释学分类及其他[J]. 张志扬. 现代哲学. 2009(01)
[6]论理论与实际解释学的循环和超越[J]. 王西华,薛春松. 理论月刊. 2009(01)
[7]M·海德格尔对解释学的哲学贡献[J]. 郑湧. 人文杂志. 2008(06)
[8]实践解释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哲学基础[J]. 常春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9]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J]. 张彤. 求是学刊. 2006(06)
[10]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实是性[J]. 李守利. 江苏社会科学. 2005(06)
本文编号:3158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5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