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
发布时间:2021-05-08 15:54
战国后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诞生在中华大地之上,他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为后世所景仰,被后世敬称为“荀子”。荀子在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批判地继承和吸纳多方学说,创造性地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开创了儒学的新思路,因此他的很多思想都具有长远的历史影响和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荀子言人性,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揭示人性为“恶”的特征,而在于以性恶论为理论研究的基石,强调要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注重于后天德性的培养,以此来改变人性的“恶”。荀子“即情言性”、“以欲为性”,而人性中的情欲乃是由天而生的,就其性质来说无所谓善恶,更不能被彻底清除,“恶”本质上来源于对情欲无尽的放纵,所以必须将这种“恶”合理的限定在“礼义”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因此,荀子所言之“化性”实际上就是“化欲”,它主要是为了适当改变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非彻底清除人们的内在欲望;荀子所言之“伪”,就是通过内在的“虚壹而静”和外在的礼义教化,对人性进行后天的矫饰雕琢,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义之要求。所以,荀子“化性起伪”的本质就是“以礼养欲”,使人的情欲在礼义的范围之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既能够使百姓...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面对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经济高度发展——欲望与物质矛盾激化
第二节 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第三节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文化影响力扩大
第二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性恶论——人有“化性起伪”的必要
一、性——天生而成的质朴素材
二、恶——过度放纵导致的偏险悖乱
三、情、欲——即情言性,以欲为性
第二节 天人之辨——人有“化性起伪”的职能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可能性
第一节 人有心——制约人的欲望
第二节 人能群分——符合并践行礼义
第三节 人可以学——心智得以启发
第四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目标
第一节 实现道德(义)与欲望(利)的统一
第二节 “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
第三节 成圣成王
第五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实现方法—内外兼修
第一节 “虚壹而静”
第二节 隆礼、重法、好乐
第三节 “君子”人格的教化
第六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第一节 后代哲学家对“化性起伪”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第二节 “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荀子内圣外王思想初探[J]. 郑臣.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2)
[2]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J]. 姜希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3)
[3]《荀子》“性、情、欲”之关系分析[J]. 吴祖刚. 道德与文明. 2013(06)
[4]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从化恶为善到化私为公的自发秩序[J]. 莫贤梁. 理论界. 2013(03)
[5]“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矛盾[J]. 柳彩娟.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6]“化性起伪”何以可能——荀子工夫论探析[J]. 陈林. 道德与文明. 2012(02)
[7]论荀子为性趋恶论者,而非性恶论者——兼论人性发展三境界[J]. 陈光连.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4)
[8]反者道之动:荀子“化性起伪”对庄子“性”与“伪”的因革[J]. 强中华. 中国哲学史. 2009(02)
[9]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J]. 吴树勤.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4)
[10]关于儒家两种对立人性观的“误读”的解读[J]. 李相勋. 兰州学刊. 2006(04)
本文编号:3175614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面对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经济高度发展——欲望与物质矛盾激化
第二节 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第三节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文化影响力扩大
第二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性恶论——人有“化性起伪”的必要
一、性——天生而成的质朴素材
二、恶——过度放纵导致的偏险悖乱
三、情、欲——即情言性,以欲为性
第二节 天人之辨——人有“化性起伪”的职能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可能性
第一节 人有心——制约人的欲望
第二节 人能群分——符合并践行礼义
第三节 人可以学——心智得以启发
第四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目标
第一节 实现道德(义)与欲望(利)的统一
第二节 “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
第三节 成圣成王
第五章 荀子“化性起伪”的实现方法—内外兼修
第一节 “虚壹而静”
第二节 隆礼、重法、好乐
第三节 “君子”人格的教化
第六章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第一节 后代哲学家对“化性起伪”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第二节 “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荀子内圣外王思想初探[J]. 郑臣.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2)
[2]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J]. 姜希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3)
[3]《荀子》“性、情、欲”之关系分析[J]. 吴祖刚. 道德与文明. 2013(06)
[4]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从化恶为善到化私为公的自发秩序[J]. 莫贤梁. 理论界. 2013(03)
[5]“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矛盾[J]. 柳彩娟.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6]“化性起伪”何以可能——荀子工夫论探析[J]. 陈林. 道德与文明. 2012(02)
[7]论荀子为性趋恶论者,而非性恶论者——兼论人性发展三境界[J]. 陈光连.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4)
[8]反者道之动:荀子“化性起伪”对庄子“性”与“伪”的因革[J]. 强中华. 中国哲学史. 2009(02)
[9]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J]. 吴树勤.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4)
[10]关于儒家两种对立人性观的“误读”的解读[J]. 李相勋. 兰州学刊. 2006(04)
本文编号:3175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7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