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两型”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1-05-09 19:56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解决当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我国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决策。所谓“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两型”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渔猎社会,人对自然是原始崇拜的,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是基本和谐的,发展到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冲突不断。而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本之道,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唯物主义是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根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资源与利用资源并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相协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带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2.1 "两型"社会概念的一般阐释
2.2 "两型"社会的主要特征
2.3 "两型"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
第三章 建设"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从渔猎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
3.1.1 渔猎社会:人对自然原始崇拜
3.1.2 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基本和谐
3.1.3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冲突不断
3.2 人与自然走向冲突的根源探析
3.2.1 认识论根源
3.2.2 价值观根源
3.2.3 社会根源
3.3 "两型"社会——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
3.3.1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l
3.3.2 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本之道
第四章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建设"两型"社会
4.1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根本
4.1.1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4.1.2 发展科学技术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4.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2.1 科学发展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2.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3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
4.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史观
4.3.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4.3.3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J]. 易显飞.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02)
[2]社会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J]. 徐先艳. 哲学研究. 2009(03)
[3]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J]. 钟妹贵,毛献峰.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1)
[4]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J]. 宋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2)
[5]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 王鹏. 北方经济. 2009(02)
[6]两型社会建设研究述评[J]. 欧阳峣,生延超.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06)
[7]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 张雄,范宝舟. 哲学研究. 2008(11)
[8]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 刘盍松. 沧桑. 2008(04)
[9]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前提性与“两型”社会建设[J]. 曾丹凤,黄晓梅. 今日科苑. 2008(16)
[10]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J]. 黄友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科学发展观[D]. 郭友聪.复旦大学 2007
[2]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 陈彬.东北大学 2006
[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 吕文林.中共中央党校 2003
[4]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解读[D]. 刘会强.复旦大学 2003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 曹光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6]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D]. 李琳.电子科技大学 2008
[2]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方法论思考[D]. 王真.山西大学 2007
[3]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 高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4]和谐社会理念的辩证法基础和历史唯物论阐释[D]. 辛春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5]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 冯魁.河南大学 2006
[6]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 刘海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6
[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D]. 陈玲.西北师范大学 2006
[8]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对策研究[D]. 田春雨.东北师范大学 2005
[9]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D]. 王晓丽.山西大学 2004
[10]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 向琳.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7925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2.1 "两型"社会概念的一般阐释
2.2 "两型"社会的主要特征
2.3 "两型"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
第三章 建设"两型"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从渔猎社会到工业社会——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
3.1.1 渔猎社会:人对自然原始崇拜
3.1.2 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基本和谐
3.1.3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冲突不断
3.2 人与自然走向冲突的根源探析
3.2.1 认识论根源
3.2.2 价值观根源
3.2.3 社会根源
3.3 "两型"社会——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
3.3.1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l
3.3.2 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本之道
第四章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建设"两型"社会
4.1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根本
4.1.1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4.1.2 发展科学技术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4.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2.1 科学发展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2.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3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
4.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史观
4.3.2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4.3.3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J]. 易显飞.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02)
[2]社会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J]. 徐先艳. 哲学研究. 2009(03)
[3]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J]. 钟妹贵,毛献峰.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1)
[4]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J]. 宋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2)
[5]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 王鹏. 北方经济. 2009(02)
[6]两型社会建设研究述评[J]. 欧阳峣,生延超.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06)
[7]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 张雄,范宝舟. 哲学研究. 2008(11)
[8]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 刘盍松. 沧桑. 2008(04)
[9]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前提性与“两型”社会建设[J]. 曾丹凤,黄晓梅. 今日科苑. 2008(16)
[10]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J]. 黄友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04)
博士论文
[1]科学发展观[D]. 郭友聪.复旦大学 2007
[2]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 陈彬.东北大学 2006
[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 吕文林.中共中央党校 2003
[4]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解读[D]. 刘会强.复旦大学 2003
[5]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 曹光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6]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D]. 李琳.电子科技大学 2008
[2]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方法论思考[D]. 王真.山西大学 2007
[3]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 高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4]和谐社会理念的辩证法基础和历史唯物论阐释[D]. 辛春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5]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 冯魁.河南大学 2006
[6]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 刘海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6
[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透视[D]. 陈玲.西北师范大学 2006
[8]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对策研究[D]. 田春雨.东北师范大学 2005
[9]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D]. 王晓丽.山西大学 2004
[10]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D]. 向琳.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7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7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