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生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

发布时间:2021-05-16 07: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下来的思想精髓,它在儒家、道家、医家、墨家等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并且有强烈的生命关怀。这种关怀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理论更加注重生命的起源、成长、超越的特质。本文从生命的起源观、成长观、超越观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首先,生命起源于“道”,“道”化生出气,气在德的催化条件下,产生出生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思想必须要从气的理论出发,这样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进一步理解生命及其真正内涵。其次,生命有其成长过程,包括生命之形和生命之德的成长,进而能够达到形与神俱。最后,生命有一个超越的过程,使生命回归到“道”中,也就是实现所谓的“天人合一”。生命从“道”而来,经过生命形体与德性的成长,最终需要回到“道”中。生命的起源、成长、超越过程都是符合“道”的过程,最终实现“道”的回归。对于传统文化生命观的确切把握,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起源观
    1.1 生命的起源
        1.1.1 生命的由来
        1.1.2 生命与“道”和德的关系
    1.2 生命的构成
        1.2.1 精、气、神
        1.2.2 气的运动、变化对生命的影响
        1.2.3 精、气、神的来源和关系
第2章 “化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成长观
    2.1 生命之形的成长
        2.1.1 生命生的过程
        2.1.2 生命长的过程
        2.1.3 生命壮的过程
        2.1.4 生命老的过程
    2.2 生命之德的成长
        2.2.1 德性、季节、脏腑、诸子学派的对应关系
        2.2.2 培德过程
    2.3 形与神俱的生命观
        2.3.1 形与神俱的探索
        2.3.2 形神俱在的方法
第3章 “归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超越观
    3.1 从自然角度对生命的超越
    3.2 从德性的角度对生命的超越
    3.3 “天人合一”:“归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生态批判[J]. 崔龙燕,石秀秀,黄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J]. 郑飞.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6)
[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J]. 雷莹莹.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4]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 郭万超,孟晓雪.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02)
[5]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 赵付科,孙道壮.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5)
[6]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社会价值[J]. 邓国军,蓝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杨瑞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2)
[8]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李宗桂.  学术研究. 2013(11)
[9]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欧阳军喜,崔春雪.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3)
[10]问道《黄帝内经》探寻中医生命观及其思维规律[J]. 刘国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9)

博士论文
[1]先秦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 李飞.山东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189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89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