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思维逻辑

发布时间:2021-05-17 17:08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究竟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内容和意义,学界则存在许多不同意见。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根本上决定着对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解。本文认为:纵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只有从思维方式的转换和世界观革命的意义上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涵义,才能在根本意义上与以往哲学区别开来,看到马克思哲学的真实进步和现实意义。在“实践”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对“实践”概念的不同定义,但总体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理论思维的怪圈,都是将整个世界分成两个世界:一个理念世界,一个现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现实世界而存在,以理念世界来指导和影响现实世界。在这种理论思维的指导下,看待一切问题都只能从一个高于现实、超于现实的纯理念出发,在一系列的运动中,最终使现实符合理念,使存在符合思维。如此,思维与存在、现实与理念最终只能在理念中实现统一,而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在哲学思考之初就对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固有的缺陷有自觉:唯心主义造成了“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二者统一的严重障碍,也是造成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这是马克思批判思维形成的...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1.1 古代哲学的“实践”概念
        1.1.1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提出
        1.1.2 古代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存在思维
    1.2 近代哲学的“实践”概念
        1.2.1 从康德到黑格尔:“实践”概念的发展
        1.2.2 近代实践观的思维方式——意识思维
    1.3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实践观
        1.3.1 费尔巴哈对“实践”概念的推进
        1.3.2 费尔巴哈的思维逻辑——人本学思维
第2章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一次逻辑转向——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人”
    2.1 黑格尔哲学及其解体
        2.1.1 黑格尔哲学:实体即主体
        2.1.2 “实体”与“自我意识”之争
    2.2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双重态度
        2.2.1 《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的双重态度
        2.2.2 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
    2.3 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2.3.1 《莱茵报》向“具体现实性”的转变
        2.3.2 《德法年鉴》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第3章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二次逻辑转向——从“现实的人”到“对象性活动”
    3.1 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3.1.1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反思
        3.1.2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
        3.1.3 《手稿》对抽象人本学不自觉的超越
    3.2 “对象性活动”的真实涵义
        3.2.1 感性对象性与对象性活动
        3.2.2 自我活动与对象性活动
        3.2.3 对象性活动:劳动
    3.3 对象性活动作为解释原则
        3.3.1 异化劳动与对象性活动
        3.3.2 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
        3.3.3 对象性活动与实践
第4章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成熟:世界观革命
    4.1 《提纲》和《形态》中实践观的成熟
        4.1.1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规定
        4.1.2 青年马克思实践观的“社会性”规定
        4.1.3 青年马克思“实践”的观念变革
    4.2 理论思维的解释困境
        4.2.1 理论思维的前提困境
        4.2.2 理论思维的逻辑困境
        4.2.3 澄清理论思维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几种误读
    4.3 实践思维的世界观革命
        4.3.1 “实践”的思维方式
        4.3.2 “实践”思维的批判本性
        4.3.3 “实践”构建的革命性世界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放的学说和实践的智慧——简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J]. 孙利天.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01)
[2]“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划界及其意义[J]. 卜祥记,赵得生.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1)
[3]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J].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4]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J]. 杨耕.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2)
[5]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J]. 白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1)
[6]重估马克思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J]. 崔唯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01)
[7]从实践的观点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 孙正聿.  社会科学战线. 2015(11)
[8]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争的理论实质[J]. 刘福森.  现代哲学. 2015(04)
[9]存在经验、概念与表征——论孙正聿先生的“哲学表征说”[J]. 张艳辉.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3)
[10]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0)

博士论文
[1]实践的逻辑[D]. 杨杰.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马克思哲学革命”观念的分析[D]. 高超.吉林大学 2016
[3]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现实超越[D]. 石峰.辽宁大学 2016
[4]马克思革命思想研究[D]. 贺撒文.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高清海哲学思想研究[D]. 张伟娟.吉林大学 2014
[6]马克思的哲学观[D]. 刘秉毅.武汉大学 2014
[7]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逻辑进程[D]. 聂海杰.河南大学 2014
[8]诠释与反思[D]. 侯继迎.山东大学 2014
[9]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D]. 高苑.吉林大学 2013
[10]辩证法的“三者一致”—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D]. 白音.吉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92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2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3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