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太虚”涵义探析
发布时间:2021-05-21 04:03
“太虚”是张载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更是理解张载哲学及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所在。当前对于“太虚”的涵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太虚理解为气;二是将太虚理解为“本体”。首先,本文从考察佛老对张载“太虚”观念形成的影响出发,探讨了佛老对这两种解释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这两种解释分歧的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西本体论的反思,认为当前学界在运用“本体”时,“本体”内涵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直接导致了这两种解释在对话上的障碍。因此,为了能达成对话,本文认为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本体”:一是本体的超越性意义;二是本体作为道德价值终极依据的意义。对于超越性意义,本文从张载“形性相资”的思想入手,考察了三个方面:一、“体与性的区别”。在具体语境中“太虚”的涵义有时指“体”、有时指“性”,如果造成混淆就会容易认为“太虚”具有超越性。二、‘至’、‘极’表达的涵义。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分析,本文认为,这些词汇表达的涵义并非是超越于现实世界的。三、“体用之体”与“本体之体”的区别。由于张载对于“体用关系”的活用,使得人们容易将“体用之体”当作“本体之体”。对于本体作为道德价值终...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太虚即气"疏解
1、气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3、虚气相争的根源
4、对于中西"本体论"的反思
二、佛老对张载"太虚"观念形成的影响
1、气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3、两种批判视角的分析比较
三、"形性相资"视域里的太虚观念
1、太虚之体
(1) 形体之体
(2) 无形之体
2、太虚之性
(1) "至""极"的内涵应该如何理解
(2) "体用"关系辨析
四、太虚的价值规定
1、"和"
2、"通"
(1) "通"与"神"的内在联系
(2) "通"与"诚"的内在联系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2]横渠虚气辩——“虚气相争”之根源及其解决[J]. 魏冬.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J].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8)
[4]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4(12)
[5]存在与价值[J]. 杨国荣. 文史哲. 2003(03)
[6]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0(05)
[7]本体论正义[J]. 俞宣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01)
本文编号:319901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太虚即气"疏解
1、气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3、虚气相争的根源
4、对于中西"本体论"的反思
二、佛老对张载"太虚"观念形成的影响
1、气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3、两种批判视角的分析比较
三、"形性相资"视域里的太虚观念
1、太虚之体
(1) 形体之体
(2) 无形之体
2、太虚之性
(1) "至""极"的内涵应该如何理解
(2) "体用"关系辨析
四、太虚的价值规定
1、"和"
2、"通"
(1) "通"与"神"的内在联系
(2) "通"与"诚"的内在联系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2]横渠虚气辩——“虚气相争”之根源及其解决[J]. 魏冬.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J].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8)
[4]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4(12)
[5]存在与价值[J]. 杨国荣. 文史哲. 2003(03)
[6]张载对儒家人性论的重构[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0(05)
[7]本体论正义[J]. 俞宣孟.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01)
本文编号:3199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9010.html